平均年龄72.3岁的上海学霸高歌《我爱你中国》

15.06.2017  13:27

在家里,刘西拉和陈陈经常合奏,琴声悠扬,绕梁不去。

清华上海校友团在表演现场。视频截图

  最近,一群平均年龄72.3岁的清华学子登上了《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他们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成员,一首《我爱你中国》唱得撒贝宁泪洒现场,蔡国庆更是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不是某某歌星的演唱会,也没有某某名人的八卦新闻。“青春上海”官微发布的《平均年龄72.3岁的上海学霸高唱《我爱你中国》,主持人流泪,全场感动!》的公众号帖子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突破了10万+的阅读量,引来众多90后们含泪膜拜。昨天,本报记者辗转找到了那些艺术团的清华老学霸,聆听那些年他们倾情组建艺术团,唱响全国的背后故事。

   事件回放

  他们演唱的时候仿佛找回了青春

  站在艺术团中的清华上海校友团的团员们大多已白发苍苍,虽然被岁月改变了容颜,但他们浑厚的嗓音透着岁月沧桑,歌声嘹亮,让人心潮澎湃。

  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熟练地拉着小提琴,在钢琴前展露非凡琴艺,飞扬的旋律响彻全场。他们个个都是传奇,为祖国奉献了一生。他们当中有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已经87岁高龄的程不时先生,他也是大飞机C919专家组的成员,曾亲眼目睹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合唱团中还有一对将军夫妻,张利兴将军和妻子朱凤蓉。在镜头前,张利兴将军谦虚地称自己是“中国核试验基地的一位老兵”。这位昔日的清华学子在1965年毕业后就来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一直工作到退休。他们本可以选择优越的生活,但都毅然先后奔赴戈壁大漠,来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我们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事,做的是隐姓埋名的人。”张将军这样说。

  他们中还有上海交大讲习教授刘西拉,满头白发的他仍在讲台坚持讲课育人。他的爱人陈陈教授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也是艺术团团员之一。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首批回国的留美夫妻。1980年,国家选送留学生出国,陈陈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一机部的公派,来到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系做访问学者,次年,刘西拉也获得了公派普渡大学土木系读研的机会。回国后,陈陈到上海交大任教,刘西拉到清华任教,在家里,刘西拉和陈陈经常合奏,琴声悠扬,绕梁不去。

  听毕他们的歌声,撒贝宁热泪盈眶,“看着他们,我才知道,中国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中国今天为什么能够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蔡国庆则哽咽地说道:“这个国家不能没有你们,这个国家今天的美好,是因为你们这一代人了不起的付出。

   排练

  清华学霸“相约星期六”大伙带着医保卡上阵,更有两人在排练基地就医

  在清华时,学土木工程的刘西拉是学校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几十年后,现年77岁的他再度站上了舞台,和肩并肩的团员们演绎了《我爱你中国》。

  时间穿梭到2008年,几位爱好艺术的清华校友聚在一起,琢磨起建一个艺术团。得到了几十位校友的支持。

  要组建艺术团谈何容易,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排练场地的难题。经过一番周折,有团员找到了同是清华校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对方愿意免费提供教室。后来因为学校制度改革,他们重新物色新的场所,所幸清华校友、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慷慨解囊,为他们每周六提供免费的会议厅,还让办公室人员加班半天为他们服务。于是,一群清华学霸开始了“相约星期六”的日子。

  在很多人眼里,清华学子以理工科见长。但陈陈老师和丈夫刘西拉的创团之举却打破了世俗的“偏见”。“以我和丈夫为例,我们从小在上海业余学音乐。西拉跟着上海交响乐团的一位老师,我则师从上音附中的一名音乐老师。其实,清华一直有艺术教育传统,所以我们的底子打得非常好。”在艺术团里担当钢琴手和小提琴手的这对夫妇表示,在吸纳团员时,不会设太高门槛,只要是清华校友都欢迎他们入团。目的是希望校友有一个温暖的家。作为艺术团唯一的钢琴伴奏,别人都可以请假,唯独陈陈老师每次都准时抵达,几乎从不缺席。

  1955年进入清华读书的朱亦梅人称“朱二哥”,在艺术团年龄排名第二,退休前是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计算机系的系主任、教授,曾参与编写全国第一本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网络统编教材,曾研制了全国第一台中国自产元件的数字电子秤,曾研制了中国第一套条形码计算机销售网络,为中国商业自动化做出了贡献。今年82岁的他于2008年底进入艺术团,算是元老级的团员。在一次参加校庆聚会时,得知同为清华管弦乐队的队友刘西拉组建了艺术团,立即加入进来。平时,他在艺术团里唱的是男高音,爱人俞伊望唱的是女低音。倘若有大型活动,他则自告奋勇担当起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回忆起艺术团成立伊始的状况,朱亦梅坦言,“一开始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借的教室连钢琴都没有。起初只有20多名团员,四个声部都凑不齐,也没有指挥。我们合唱团没有经费来源,好不容易才借到了免费排练场地。请到了合适的指挥。

  这位在艺术团坚持迄今的糜指挥的夫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每次排练,糜指挥都会带太太同来,坐在那里静静地看他们排练。艺术团中最年长的要属87岁的程不时老先生了,为了方便他来排练,有车的校友主动接下了接送的任务。

  艺术团中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团员,不幸罹患癌症。但团员们惊奇地发现,每周六她在女儿的陪伴下准时出现在排练会议室里,直至去世。

  一位曾留学苏联的校友,在刘海粟美术馆的一次俄国画家的画展开幕仪式上,热情地邀请艺术团的团员们去唱歌。不料,数月后他也撒手人寰。

  “艺术团的团员平均年龄72.3岁,60多岁都算年轻的。这些年,已经有三四名团员去世了。”朱亦梅心中无比怀念故人,悠悠地吐出这一句,随即话锋一转,“我们将艺术团当作第二个家。每周必来。哪怕有人带病也坚持出席,艺术团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这些年,团员也从最初的20多人稳步增长至五六十人,在册团员数为100多人。

  去年9月份刚返沪的“将军团员”张利兴告诉记者,自己是今年春节以后才入团的。“我几乎没有声乐基础,也是跟着大家慢慢学习。能和很多校友在一起很开心。”张利兴谦虚地表示,作为男高音的他一开始只会吼,属于“滥竽充数”,参加过几次后才渐渐有了起色。老伴起初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参加,但在其他团员的动员下,也加入了艺术团。

  这次登上央视舞台,向全国人民唱响《我爱你中国》,举世震惊。这样的反响是陈陈老师没有料到的。“这首曲子是我们和总导演反复沟通后定下来的。

  排练中更是涌现出许多感动。程不时老先生夫人身体不好,他带着夫人一起参加排练。老团员们大多上了年纪,大伙带着医保卡上阵,更有两位在排练基地就医。在采访时,张开慧的一句话让人忍俊不禁。“每周参加一次排练不仅不会累还觉得是一种放松。每周六我回来量血压都比平时要低。

   演出

  含泪唱响西南联大校歌通过一首校歌共同连上了爱国基因线

  “这些年,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演出呢?”当记者向诸位团员分别抛出这个问题时,有数人不约而同提到了去年赴西南联大的那次合唱。

  朱亦梅向青年报记者娓娓道来西南联大的历史:“当年日本人占领天津、北京等城市后,清华、北大、南开大学等学生纷纷出走来到云南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这所学校一共成立了8年,堪称世界上寿命最短的大学。但这所学校8年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毕业生中很多都成为国家栋梁,诞生了171个中国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毕业生中不少都是我们清华大学的老师,包括电机系系主任、无线电系系主任,梁思成也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后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下来成为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我们那次是抱着朝圣的心态去云南师范大学。

  在参观完后,众人来到一处教室,在那里,负责讲解西南联大旧址的女学生唱起了联大的校歌。她刚起了个头,艺术团的全体团员齐声唱起了校歌。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女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从未接待过这样的参观团。

  西南联大旧址参观同样勾起了张开慧老人的回忆。“尽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来到现场后,当看到我们的前辈在那样的环境下学习,还是感慨万千。那时的大学教室是由泥筑成的,黑板小得可怜,教学环境异常艰苦。可以想象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唱起根据岳飞的《满江红》的基调改编的校歌时的心情。在唱这首校歌的时候,我们能感同身受,很多人是含泪唱出来的。

  “那名讲解员是20多岁的女学生。她说,‘本来我唱这首校歌给所有参观的人听,没想到我却被你们唱哭了。’这说明她也有我们一样的爱国基因。这种爱国基因是中国人身上特有的。通过一首校歌,我们共同把基因线连上了。”张开慧强调说,“我们这一代人,历经万难,终于看到祖国大变样,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爱国的基因是天生的。这也是每个中国人身上的基因。

  令团长刘西拉记忆犹新的还有2010年世博会世界名校学子的那场演出。“那时很多世界著名大学艺术团队都希望演出,我们也报名参加了。但主办方觉得我们年纪偏大,认为老人不宜参加。后来清华大学抗议说,如果老校友不来,那么年轻校友也不来。最终,我们得以和年轻校友同台演出。

  这些年,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身影也出现在全国各地。在朱亦梅记忆中,团员们曾赴甘肃兰州和兰州校友联欢。他们也曾赴常州,参加新中国成立后清华校长兼党委书记蒋南翔纪念馆铜像的揭幕仪式。“我记得当年在清华的开学第一堂课就是蒋校长给我们讲的。他还提出了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理念。

  艺术团的团员大多是“银发族”,但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深入位于上海郊区的亲和源等养老社区,给同龄的老人做慰问演出。“那些老人和我们年龄相仿,甚至比我们还年轻。但他们身体没我们好。能给他们演出,也是做好事,我们觉得很欣慰。

  今年6月10日,艺术团成员还参加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纪念清华大学成立106周年演出活动,门票一票难求。

   寄语

  青年同胞要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的传承需要你们接力

  事实上,清华学霸们的《我爱你中国》不仅感动了同龄人,也让无数年轻朋友为之动容。

  6月11日下午,“青春上海”的帖子一经发布,引来了众多青年人的共鸣。网友“夏洛克”说,“刘西拉老师教我们计算结构力学,七十七岁了还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思维非常敏捷,一次性讲课两个半小时中间只休息5分钟,不用PPT而是自己板书讲课,一写就写七八面黑板。虽然我经常抱怨都读研了还要上这种作业多、考试多、全英文讲授给分又低的课,但是我还是一直很钦佩刘老师的,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们那个年代的有为知识青年将青春活力都奉献给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网友“jacob”评价说,“今年看过最燃的!真的太感动了!我爱你中国!我爱你!这些可敬的人!

  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要向这些爱国老人学习。网友“Bourne”说,可敬又可爱的一群老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网友“要学习永远的NUDTer”说,能见证祖国的成长才是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这一代人更要学习这股子精神建设我们的祖国。网友“Lewis”更是跟帖道,“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更是参与者。当代青年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呢?呼吁青年同胞自强不息,爱我中华。

  网友“乌托邦”的留言令人动容,“这个场景给我了震撼,燃起了青春和梦想的火焰。年龄的增加会使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关注自我,这本身没什么不好,甚至说是合乎人性根本的。但当你为一群为国奉献的老人而感动时,说明自己内心深处还潜藏着一丝理想和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愿自己在穷时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不忘初心。

  听到年轻人的反馈,82岁的张开慧张老笑了。“看吧,这是年轻人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在台上把一辈子的情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希望能感动大家,没想到反响那么大。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就拿我为例,我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参加工作。那时,搞核能的大学生一辈子在大漠里付出。我们毕业后到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的黑龙江富拉尔基发电厂,当时条件之艰苦,恐怕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那时,我们吃的粮食品种超过30种,实在没东西吃了,连喂牲口的粮食都吃,吃了后胃里发胀。我们住在‘干打垒’里,那是一种由泥巴堆砌起来的房子。居住的地方没有厕所,零下二三十度的夜里,要跑到三五十米开外没有水冲洗的旱厕,冻得瑟瑟发抖。”忆及过去,再看今朝,张老的语气一如既往地平静。“眼睛一眨,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对我们当年吃过的苦,我们无怨无悔。即便我们的退休待遇和年轻人的收入有差距,我们也没有丝毫埋怨。因为看到这几十年来国家逐渐强盛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有影响的国家之一。这其间有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就已经很满足了。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需要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再度轻哼起这首歌,张老的眼中噙满泪水,再度哽咽,“就像歌词所唱的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滴水,大部分人还是最小的水分子。我们作为国家建设的长河中的一滴水分子,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想当年,我们服从分配,祖国需要你去哪里,你就去哪里。我们专业90个人,近60个人被分配到东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和内蒙古。近年来,每逢校庆回去看到昔日校友,大家都非常乐观。

  陈陈老师也表示,一首《我爱你中国》之所以反响如此热烈,主要是反映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声。“我们艺术团的成员大多是搞工程技术的,为祖国建设付出了毕生心血。时代在变化,在进步。现在的年轻人碰到的是新问题,希望他们能做得更好。

  对于节目播出后的巨大反响,团长刘西拉也“有话要说”。“这些年,看到光怪陆离的舞台,大家是不是觉得缺了点什么。我们内心深处要的不是一般肤浅的搞笑,而是希望有更多精彩的东西来感动年轻人。其实,我们的合唱受到关注,并非我们唱得多好。而是我们唱出了大家心里的一句话。

  刘团长同时指出,这些年,我们太过宣传面上出类拔萃的人,而忽视了像张将军一样默默无闻的人。“我希望年轻人和我们一样,都要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振兴中华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完成的使命。爱国精神能否传承下去需要靠年轻人接力。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