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20岁,是自立自强的时候了”

15.12.2014  16:24

      2000年,谢应波揣着2000元饭钱,从重庆的贫困山村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求学,第一个月便开始了勤工助学。如今,小谢已是沪上一家颇有名气的创业企业的总经理。昨天一整天,70多名像他这样的受惠于在校期间勤工助学的校友汇聚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共同分享勤助与创业的甘苦与梦想。
  

专业知识助力勤助

 

      “当年我是第一次走出县城,第一次乘火车去上大学。其实,本来我是想考东北的大学,因为那里的消费成本低些,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十分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的那么多勤工助学机会。”谢应波说,开始在校内“打工”时有些自卑,但后来越干越有劲,还创办了学校的第一个电脑吧。从本科一直到博士毕业,他都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所有的生活费、学费都是靠勤助和奖学金,本科四年里仅勤助的收入就有近4万元。

      从北京考入华理的商迟,家里并不缺钱,但他却从大三开始就走上了勤助之路。他的想法很简单,20岁了,不该再问父母要钱了。学物流专业的他,打的第一份工就是为学校的5个报亭配送新民晚报等报刊。小商把专业知识用到了工作中,以前常常会断货或发生分发差错的送报队伍,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部门,销量一下子提高近两成。后来,商迟还当上了学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超市的首任经理,毕业后又很快成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区最年轻主管。

  

受惠学子反哺母校

 

      如今的华理勤工助学工作已经从“输血式”的纯福利资助,发展成了“造血式”的市场经营模式,并初步实现了“回馈式”的反哺效应。校勤助中心提供的岗位也从最初的劳务型、服务型,发展成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实业集团,并建立了多个勤助基地。谢应波领衔的泰坦科技公司,不仅初创期的6名元老是华理的校友,而且现在的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华理,公司还在母校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大学生走创业之路。

      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胡云丽正在写一份创业计划书,打算投身化妆品行业。最近她在华理勤助中心新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找到了实训基地,已投身到了创业前的“热身”之中。

  

不应盲目休学创业

 

      据悉,华东理工大学勤助中心现有学生员工640余人,自2006年以来,中心提供的校内岗位约2500个,分为学生自主经营岗位、学校全额补助岗位、与企业合作岗位等三大类,每年组织上万人次参加校内外的勤助工作,全校学生靠勤助的收入每年总计超过1500万元。

      上周,教育部就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下发通知,引人注意的是,其中首次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并加大对他们的资金支持。在昨天的华理勤助中心成立20周年大会上,有关大学生休学创业的话题也引起了热议。在充分肯定大学生自强自立的同时,对于是否真有必要“休学”,昔日的勤助积极分子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谢应波说,创业要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清楚是为事业还是为了赚钱,而不能太急功近利。已在北京成功创立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张伟超则表示,创业其实并不适合每个人,需要创业者具备创业的特质,需要资金、人脉和市场条件,而不能盲目为创业而创业,在校期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勤助锻炼,积累实践经验。

 

      原文来源:《新民晚报》2014-12-15 | 作者:王蔚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html/2014-12/15/content_8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