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首个政府大院对外开放 87岁修道院变身历史展馆

07.03.2016  15:20
修道院教堂穹顶。 - 新浪上海
沪首个政府大院对外开放 87岁修道院变身历史展馆 - 新浪上海
沪首个政府大院对外开放 87岁修道院变身历史展馆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修道院教堂穹顶。 青年报记者 吴恺 实习生 李铭珅 摄

  “政府大院”也能进去参观了?这不是开玩笑。近日,徐汇区政府大院2号楼修旧如旧后,还原了大修道院的原貌,成为上海滩首个对外的“政府大院”。吸引了许多市民携家带口举家去参观。青年报记者昨天从徐汇区独家获悉,此举只是一个开头。未来,包括徐汇区原政协办公楼、原房地局等“政府大院”也将陆续变身公共文化展示场所,让市民“走进来”,感受徐汇的海派文化,了解老房子背后的故事。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大修道院一天吸引400多名参观者

  “今天已经有411人次到这里参观啦。”3月5日下午4点多,临近闭馆时分,徐家汇大修道院内,徐家汇街道的志愿者唐佩凤看了看计数器说。数小时前,她刚刚为一名参观者陈先生摄下了他与大修道院的合影。当唐佩凤看到陈先生行动不便后,应允为其将拍摄的照片印出来,择日交给他。

  周末的大修道院内,人流穿梭。家住附近的市民吴先生携带两岁的爱女和妻子来参观。“我住在附近,但一直不知道这幢楼。现在过来参观,挺不错的。听说楼上就是政府办公的地方。”与他们一样,王女士一家三口在大修道院内驻留拍照,流连忘返,她给7岁多的女儿讲述那些年徐家汇的故事,女孩似懂非懂,听得认真。

  赖先生是名摄影爱好者,他用单反对准昔日的老照片,翻拍大修道院最初的样子。“现在这样的展示很好,让我们能看到当年的优秀历史建筑。

  “为历史古迹回归大众点个赞”、“很多照片又勾起了已消失的回忆,很感谢行政当局对文化的重视”、“不错,很好,看到了久远的老房子和历史的变迁”……翻阅留言册,上面竟已写得密密麻麻。有的只字片语,有的则长篇抒情。当然,也有参观者认真写下几点建议,建议有关历史和现代的对比展示能放在一起,个别房间不必大门紧闭,以消除神秘感,还有的建议将老的资料进行完善,找回上世纪30年代的儿时记忆。

  “每个周末都有很多人过来。主要是志愿者在负责接待。仅春节期间就接待了2000多人次的观众。”志愿者董阿姨告诉青年报记者。据负责建筑维护和接待的徐家汇街道副主任仇洁介绍,目前考虑到实际接待能力,周一闭馆,周二和周五只接受团队预约,周末和节假日对个人开放。

  老建筑87岁高龄修旧如旧最大限度恢复原貌

  据悉,大修道院于1928年奠基,1929年10月30日落成,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幢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修道院原为天主教培养神职人员的教育机构,于1955年停办,后为徐汇区政府使用。1999年,其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天主教大修道院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徐家汇天主教历史建筑群。

  “为了这栋老建筑的修缮,工作人员把能找到的图纸都找到了,尽量修旧如旧。”徐汇区文化局局长李明毅表示,“在修缮过程中碰到了两大问题。一是工艺发生了变化。工程师便决定采取当时的修缮方式。二是材质发生了变化,因此技术人员采用了仿古材料。当年的马赛克地面损坏得很厉害,不能再用,技术人员将一些好的马赛克切割保留下来,未来将用于展示。

  从2013年开始,徐汇区对大修道院建筑进行修缮,邀请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单位对建筑进行测绘和研究,通过查找历史图纸、历史照片以及对建筑现状的勘查,对建筑屋架、楼面、墙体、门窗等构造进行深入的测绘和研究,按照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以建筑立面为例,从历史图纸和照片看,立面呈现两种肌理和色彩,修缮前建筑外墙面已被粉刷为白色。经过外墙面清洗后,发现了原有灰色黄砂砂浆材质,在修缮过程中使用了原材质、原肌理及原色彩恢复了建筑材质。由于历史原因,修缮前建筑南立面中央的巴洛克山花、卷花线条、“1928”、GRANDSEMINAIRE字样的装饰石刻均被拆除,在这次的修缮中得以恢复。建筑北侧原有一个三层通高的哥特风格的礼堂空间,修缮前的北会场被改建为上下两个会议室,在这次修缮中,恢复了原有的礼堂空间,并依据历史图纸,恢复了立面设计。同时,还有很多细部如六边形马赛克地砖、壁炉、外窗木百叶等也依照历史原貌进行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