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履职尽责!全国两会上的华理“声音”

27.05.2020  19:11

全国两会期间,华东理工大学钱锋委员、蓝闽波委员认真履行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加快建设本质安全型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突破‘卡脖子’瓶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危险化学品行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智能化时代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服务国家建设需求”“建立健全城市能源安全应急标准体系”“禁塑令后可生物降解塑料及制品管理”等国计民生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合计提交了10个大会提案。

此外,钱锋委员还围绕“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前布局、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13个问题提出建议;蓝闽波委员提交了“提升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的大会发言。两位政协委员通过一系列的提案和建议,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担当作为,在全国两会上发出了华理“声音”。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科技网、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文汇APP、东方卫视、《中国化工报》等多家媒体原发了相关报道50余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

光明日报》:推进长三角太湖流域生态空间分类管控

发表时间:2020-05-27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长三角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及太湖流域所在的两省一市持续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但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角度考虑,率先以太湖流域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协调和统一水环境治理措施已迫在眉睫。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看来,当前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几方面:首先,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差异较大;其次,污水管网建设规范标准不能适应流域特点;最后,农业面源污染管控规范标准总体薄弱。

为此,钱锋委员建议建立统一协调的管控体系和准入标准。建立空间分类管控体系,结合区域生态保护红线、主体功能区划,以突出重点生态保护功能和生态系统连贯性为依据,着重协调跨界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统一划分太湖流域区域生态空间分类控制线,提出区域统筹的生态空间分类管控机制。研究协商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准入标准,提出与太湖流域不同区域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相适应、统一协调的产业准入、污染治理、风险防范等领域的政策、标准和要求。

钱锋委员建议,因地制宜完善污水管网建设与管护规范标准,从工程设计上消除入河排放口河水倒灌和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现象,从施工验收上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对管道结构安全隐患、地下水入渗等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从运行维护上强化排水管道检测及维护,最大限度消除管道沉降、破裂、脱节等结构性安全隐患。建议系统制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技术规范,鼓励规模化、组织化、种养紧密结合型的农业合作社或企业大力发展,从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5/27/nw.D110000gmrb_20200527_5-07.htm


蓝闽波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发表时间:2020-05-27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建真言  谋良策】

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连通的双元体系,然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无法提高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型学位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

当前,亟须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建议根据研究生导师“跨界工作”或“多元工作”的特性,依据课题类型、研究生教育类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运作机制,给予导师自主权。打通高校、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真正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5/27/nw.D110000gmrb_20200527_5-08.htm


中国教育报》:钱锋委员:“双一流”建设应打破“资源依赖

发表时间:2020-05-27  记者 李萍

本报讯(记者  李萍)近年来,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高校办学基础条件和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改善,切实提高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钱锋指出,目前“双一流”建设还存在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尚显不足、政府“放好权”和高校“用好权”的经验不多、促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

钱锋建议,开展高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落实政治家、教育家办学目标要求,打造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打破“资源依赖”,推进关键环节改革,在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关键环节大胆改革创新,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财物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尽快建立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5/27/content_580435.htm?div=-1


话教育发展 献改革良策

中国教育报》: 钱锋委员:立足中国实际评价高水平大学

发表时间:2020-05-26  记者 任朝霞

本报讯(记者  任朝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建议,建立以中国特色为评价基准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双一流”评价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

钱锋说,建立立足中国实际的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国家和行业紧缺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国家和行业需求的科技奖励、专利转化、工程难题解决等评价创新能力成效,以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贡献评价大学的建设成效。他建议,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引导特色型大学强化行业支撑引领作用,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学科,形成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的整体发展。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5/26/content_580314.htm?div=-1


【新华社】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专业学位”的地位不该低于“学术学位

发表时间:2020-05-24  记者   吴振东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5月24日电(记者 吴振东)“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导师忽视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二者课程体系趋同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说。

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连通的双元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将达到60%左右。不久前,教育部提出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专业硕士招生人数。蓝闽波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宝贵学习机会,也为他们在接受社会选择的时候,拥有了更高的能力凭证。

但在其今年提交的《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服务国家建设需求》提案中,蓝闽波更多指出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短板。“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无任何涉及专业学位的条款和反映专业学位特质的内容。现在仍流行的观点是‘专业学位’低于‘学术学位’,例如很多高校规定,学术学位考生可调剂到相近专业学位,专业学位考生则不得调剂到学术学位。‘一般分数低的是专业学位’导致考生对专业学位心理认同度低,用人单位招聘时也不时表现出对专业学位的歧视。

对于有专业硕士研究生反映的“大部分导师更习惯于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指导,使自己在校期间难以提高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情况,蓝闽波认为,这背离了国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关键问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趋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此外,目前也尚未形成围绕专业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课程本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实际操作中更加困难。

为此,蓝闽波建议,当前应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依据课题类型等,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前提下,给予导师充分自主权,打通高校、企业间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真正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而针对工程类专业硕士的培养,他认为,应建立工程类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推动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解决企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