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永远向前的旅程——记数学学院2010届毕业生援疆干部郑向沫

03.02.2015  11:15

      编者按:采访期间,郑向沫学长远在天山脚下的叶城,记者只能通过邮件和电话联系他本人。虽未曾谋面,远隔千山万水,记者却依然能感受到学长的亲切、淳朴和认真。“浦江叶城一条河,宝山叶城一条心”,这是郑学长微信上的个性签名。他的爱人告诉记者,自从去了新疆,他的签名就改成这句没动过。

      2014年2月2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上海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启程赴疆工作。在这批援疆干部中,有一名我校数学学院2010届硕士毕业生,他就是上海市宝山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选派援疆干部——郑向沫。      

      结缘上财:财大,我曾经的一个梦

      2002年7月,郑向沫测绘专业本科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单位是位于逸仙路388号的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对于一个测绘专业的毕业生,这是一份是相当不错的归属。工程测绘是一项专业型非常强的工作,比如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桥梁、隧道等的建设,都离不开工程测绘给予保障。但对于郑向沫,这却不是他想要的工作。“我想自己可以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当时考虑的方向很多,比如去同济改行学建筑,水利水电等,但最终都觉得这些其实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头脑中隐约有学经济的念头,感觉行政管理等过于死板,根本不想考虑。”一个偶然的机会,身边的一位同事提起离单位不远有一所很不错的学校——上海财经大学,于是他决定去考察一下。他与财大的缘分从此开始。
      第一次来学校,郑向沫从国定路正门一直走到武川路后门,沿途参观了一教、二教、运动场、图书馆。虽然校园不大,但文化气息极其浓郁,这是财大给他的第一感觉。回到住地,他用不同的方法查阅了各种有关财大的资料,了解到财大在四大财经类院校中排名第一,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厚德博学、经济匡时”,这一校园文化也深深吸引了他,带着一份崇敬的感情他决定报考财大研究生,决定接受财大的磨砺。
      决定了就要付诸努力。郑向沫报名参加了叶侃老师的《西方经济学》培训课程,通过培训,他发现了经济学的乐趣,同时也接受了很多传统教育不能接触的东西。“我大开眼界,同时也热血沸腾——我要考取财大。”
      2006年基于对财大的渴望,郑向沫毅然辞去了测绘工程师的工作专心考研,他每天都会去财大教室学习,期间还认识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的几位研友,大家都慕名来到了这个战场。通过与其他研友的交流,郑向沫了解到更多财大值得他尊敬的地方,比如财大的学术氛围,财大研究生招生的绝对公平、公正、公开……
      “二教当时成了我们的主战场,我很清楚地记得是213教室,这个教室当时没有多媒体,没有空调,但是桌面整洁,又几乎没有课,简直成为了我们复习的乐土。打开窗,外面一丝凉风吹进来,夹杂着花香和树香,使我们坐在教室里怡然自得。”财大的校园处处能见到桂花树,备考正值八月桂花香,那股香甜味在郑向沫的脑海里,至今不能抹去。
      有一件事让郑向沫印象特别深刻。辞职后经济条件不好,每一点生活支出都精打细算。“二教一楼当时有一个很大的净水器,可以为我们这些当时还不是财大的外来学生提供免费的饮用水,着实让我们在那个冬天觉得非常温暖。”不知不觉中,大家与财大已经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有一次学习累了,我就打算去图书馆前面的花坛转转,走着走着到了红瓦楼,看到了对面的一教、阶梯教室以及后面的二教,里面的学生正聚精会神的听着老师上课,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想在这个地方读书!”
      2007年郑向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我校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成为王燕军教授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七年过后,说起这个开山弟子,王老师还是颇多感慨:“对郑向沫的印象深刻,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刻苦,对学术不懈的追求;另一方面他的踏实、厚道,也深深打动了我。”当时王燕军老师的研究缺乏编程人员,于是郑向沫主动请缨帮忙。他一边学习老师的研究成果,一边到图书馆借书学习VC++。半年之后郑向沫开始应用VC++协助老师进行研究。王老师很赞成自己的学生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由她主持编写的上海财经大学精品课程“最优化原理”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几何规划的分解类算法及全局优化算法研究”,郑向沫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毕业后,郑向沫也经常会在节假日给导师打电话,寄予真心的祝福和问候。王老师说:“郑向沫让我感觉当老师是这样有意义的一个职业,我教育了他们,他们用真心回报我,心里感觉特别欣慰!”
      读研期间,郑向沫抓住了一切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课余时间经常在图书馆自习,学习专业知识和阅读经济、会计等各方面书籍。“记得刚开学的第一个周末,我稍微多睡了会,结果醒来发现周围宿舍的同学都走了。这让我心里很震撼,做财大人,节奏必须更快些。”
      郑向沫有五位要好的朋友,三位男生分别是郝文强、张帅和朱承毅,二位女生为赵静和李冬。郝文强才气四射,张帅意志坚毅,朱承毅温文儒雅,赵静安静,李冬好动,六个人就像一个团队。无论谁有任何困难,其它人都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经常坐在新图书馆旁的草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财大的学生虽然不断流动,但‘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精神却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了传承。我也是财大的一部分”
      “老郑非常好学,他原来的专业学的是测量,和数学基本不搭边,在我们同学里,相对来说底子还是有点薄,但老郑很勤奋、很努力,经常和我们一起上自习,参加一些职业考试,和我们讨论一些有兴趣的专业问题,好学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很多时候他就像一位老大哥,我们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郑向沫的同学郝文强如此说道。
      “研究生毕业那段时间,外地同学需要租房或者通过火车站托运行李,郑向沫不但无私地帮助同学们搬家至其住处,而且帮助一些决定回乡的同学搬运行李到火车站并送别他们。他的热心与无私感动过周围的很多同学朋友,因此他在系里人缘很好,即使毕业后我们也经常和他聚会增进感情。”郑向沫的室友张帅回忆道。

        无悔援疆: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

      毕业后,郑向沫成为上海市宝山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的一名工程师。当得知单位要选派一名技术干部到新疆叶城县规划局任职,财大学子的责任感开始冲击他的血管。‘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在他的耳边响起, 也许到新疆仍是一颗螺丝钉,但他期望尝试一下。在郑向沫看来,江南的小桥流水固然秀美怡人,却比不上北方大漠风沙的豪迈,涤荡胸怀。新疆,是一个更加需要专业人才的地方,如果去援疆,他就有机会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打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远在陕西的老父亲,这位年近八旬的农民听后很开心:“你没有辜负我和你妈把你送出去读书”。最终,过硬的政治素质、过强的技术能力以及对援疆工作的热情使组织选择了他。
      叶城,一个以新藏公路起点而闻名的小城,与上海的距离非常遥远,准确来说,5104公里。到达叶城的第一天,映入郑向沫眼帘的是大漠戈壁、满天尘沙以及这座与沙漠、戈壁相邻的县城,粗犷苍劲的西域风情也有别于魔都繁华。喀什地方有关领导和叶城组织部部长亲自来迎接远道而来的上海客人,当地的热情和重视,让郑向沫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叶城县规划局在岗工作人员4名,包括1名局长在内,却承担着县域3.1万平方公里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电脑老化,没有办公局域网,有2台打印机,其中1台是坏的,1台经常“罢工”。这种规划管理力量的薄弱决定了他在规划局既属规划科又属建管科,既是测绘大队,又是规划监督检查大队,既做规划设计,还做设备维护,总之规划局所有事情他全部参与。在这里,他总是一件工作接近结束,两三件工作又同时向他涌过来,加班变成了常态,郑向沫却没有任何怨言——因为这正说明叶城需要支援。

        2014年4月下旬,喀什地区要求对2011年至2013年的城乡规划编制成果进行综合验收,郑向沫算赶上了“好时机“。由于以前规划编制过程中未对材料进行仔细的把关,导致许多材料和成果并不能满足综合验收的要求。于是,郑向沫开始同时对对口18个乡镇,6家规划设计院开展工作。他不停的给各个乡打电话询问情况,每个乡镇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晕头转向。一天下来,他忘了喝水,嗓子都哑了,但他还是尽量克制着自己,没有漏掉一个联系对象。由于时间紧,第二天,在忙完工地的查勘后他又投入了繁锁的材料核对工作,三年的材料在郑向沫面前堆成了山。他要核对叶城县总体规划、两个镇的镇总体规划、16个乡的乡规划以及269个村庄规划等等。有时遇到缺材料,他还得通知有关部门重新准备,几乎天天加班,直到深夜。
      回到援疆楼时经常已是凌晨,他匆匆吃上一碗方便面,或者煮一碗速冻水饺充饥。叶城分指的领导见此情况十分心痛,更担心他的安全,得知他一人在单位加班,为了安全,特意派了两位援友晚上去他单位陪他一起加班。
      这期间上海规划专家顾问团队来叶城指导工作,组织原安排郑向沫陪同。能得到上海最优秀规划专家的当面指导,学习最前沿的城乡规划理念,这是郑向沫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离规划综合检查的时间只有一周,要做的事还有许多。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郑向沫主动向组织提出放弃了这次陪同上海规划专家顾问团队的机会。“援疆,就是要在必须做出选择时,主动维护新疆的利益。”
      理想和现实之间,只有靠“脚步”来缩短。为了做好当地规划,郑向沫几乎每天都会和规划局的工作人员一起下建设工地。新疆的夏天,酷热难熬,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他没有防晒霜,没有防晒服,几天下来被晒得脱了一层皮,原来黝黑的皮色变得更黑如同非洲人一样。叶城的沙尘暴来势凶猛,扬起的沙土灌得他满嘴都是,这些困难没有把他吓到,毅然一个工地接一个工地审核、检查……
      通过自己的努力,郑向沫不仅赢得了当地同事的信任,还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叶城县规划局邱局长对郑向沫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期望他能定期开展专业讲作,推动规划管理规范化。郑向沫听到后很欣慰,自己的努力可以让一个群体受益。作为财大学子,终于有了施展所学的机会。

        爱洒叶城:茫茫戈壁滩,浓浓边陲情

      “也许是出身农村,工作后一直又在外面跑,风沙、紫外线等天气我都能很快适应,没觉得多吸点尘土,皮肤干燥是很大的问题。如果说困难的话,最重要的是无聊和想家。考虑到安全因素,除了工作单位和驻地,我们哪里都不能去的,生活用品集体采购,体育锻炼限制在院里……”对于这样的管理,大家都能理解。但时间一长,所有人开始想去吸新鲜空气,想念外面的世界,也开始想家,想孩子,想上海的汤包。出身西北的汉子再坚强也难抵思家的情绪。郑向沫的爱人和女儿都在上海,女儿今年7周岁,在家附近的实验小学上二年级。父母远在陕西老家,由家里的哥哥照顾。
      “我经常晚上和爱人与女儿视频,看到她们,一天的疲劳瞬间消除了。对于父母,家里没有视频条件,就周末给他们打打电话,嘱咐哥哥帮我照顾好他们。”
      远离了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和心爱的妻子,每当一天的忙碌后,他常常会陷于顾家不及的深深内疚中。多想给自己可爱的女儿辅导功课……
      援疆干部的生活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业余活动非常有限。工作之余,大家可以在院子里跑步,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局势不是很紧张的时候,考虑到大家的心理状态,组织会安排他们去别的援疆对口地区走走,和那里的上海兄弟谈谈工作,谈谈生活。“如果有人过生日,我们会一起给他唱生日快乐歌。”在那种复杂的环境下,这种平凡的行为给各位援疆干部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宝山区中心医院有一名援疆医生,自我援疆以来,女儿生过甲沟炎、哮喘,爱人生过结石等,每次他都主动帮我与上海的医院联系,使我不在上海期间家人也得到了最好的照顾。没有他,我都不知道爱人一个人在家里怎么办,我很感动,我真心感谢他。”共同的援疆理想与使命培养了援疆干部们深厚的感情,让郑向沫收获了一生的友谊!
      今年以来,新疆的安全形势比以前更加严峻。“心理没有任何恐惧是不可能的。但经过近一年的援疆经历,我们对敏感时间、地点逐步有了自己的判断,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所以恐惧虽有,但不会恐慌,也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其实大部分维吾尔族人很淳朴、善良的。维吾尔人非常好客,如果可以请到汉人到他们家里做客,那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除了做好当地规划局工作和援疆项目管理外,郑向沫还结对了一位11岁的维吾尔族小女孩阿依祖热•阿布力孜,他给孩子送去了书包等学习用品。当晚,他就迫不及待的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妻子:“我给咱家女儿找了一位小姐姐。”他的妻子严静怡一头雾水,半天才明白过来。开学不久,他又送去500元现金及学习用品,还给孩子赠送了爱心卡(上面有郑向沫的联系方式)。

        一人选择了援疆,就意味着全家援疆。郑向沫的妻子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我以前都是晚上10点前就睡,自从他援疆后,为了配合他的时间,我经常12点之后才睡。因为他一般下班回来很晚了,再加上时差,和他视频都是上海10点之后了。”
      “有一次,他微信给我发了一张图片,是一张很漂亮的街景路灯照片,我很纳闷问了一句:这么晚了还在外面?他告诉我:‘这是我的工作,你看路灯漂亮么?我们叶城在着力打造城市亮化工程,力争每条街道的路灯都不一样。’其实当时我特别担心他的安全,毕竟他在叶城啊,一个曾经发生恐怖主义活动的地方”,虽然担心,但妻子仍然非常支持他的工作“我知道援疆对他很重要,他做的很开心,这份援疆经历就像在财大的生活一样,对他意义重大,也会终生难忘!”

      2014年的7月18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率领上海党政代表团来到了叶城,看望了在此默默付出,辛苦工作的援疆干部。这一天,郑向沫换上了一件干净的白衬衫,整个人显得更加精神抖擞,再艰苦也要体现援疆干部最好的精神状态。
      茫茫戈壁滩,浓浓边陲情。不到一年,郑向沫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他只恨自己时间有限,能力有限,不能做更多。“厚德博学,经济匡时。虽然已经毕业很久,但每当遇到逆境,遇到挫折,我都会以上财人激励自己。诚然,我们每一个学子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都是由具体的工作做起,安身立命。但,作为财大的学子,这不能成为我们的目的。这次援疆,使我看到了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机会来了,作为上财人就要勇于担当。相比上海,这里的人更需要知识的帮助;相比上海,这里需要推动更多的改革。近年来,城乡规划越来越重视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作为财大学子,我要积极投身到这项工作中去,完善自我,为民服务。”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车师古道金鼓擂,玉门关外春风烈”。援疆建设,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挥洒在叶城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为各族群众的福祉不懈追求。在郑向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当代青年最光辉的品质,也是一个财大学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供稿:胡宋萍    供图:郑向沫    编审:孔德民    收稿日期:2015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