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我校67届校友毕业50周年返校庆祝大会受媒体关注

29.06.2017  18:01

    6月27日,我校400余位年逾古稀、满头银丝的1967届校友,在毕业50年之后,回到母校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同时为母校建校65周年送上祝福。《青年报》、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分别对此进行了报道。

 

华东理工大学举行1967届校友毕业50周年庆祝大会

青年报》:400余七旬“学生”回母校忆青春

在毕业50年之后,满头银丝的1967届校友带着少年般的激情重返校园。受访者供图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前天,华东理工大学400余位年逾古稀、满头银丝的1967届校友,在毕业50年之后,带着少年般的激情重返校园,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的同时,为母校建校65周年送上祝福。

    为了参加聚会,很多校友虽已步履蹒跚但仍然在家人的搀扶下不远万里赶来聚会;时隔半个世纪未曾谋面的老同学们,见面后相拥而泣、激动不已;参与活动的班级纷纷上台合影留念,再次记录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张婷

      那些不曾褪色的少年记忆

    50年岁月荏苒,曾经的少年虽已鬓角斑白,但对母校的赤诚之心却不曾褪色。在返校之前,30位校友撰写了回忆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学阶段的轶事与同学情谊。这些回忆录和校友们入校时的青春剪影,被一同收入到华东理工大学精心编制的《华东理工大学1967届毕业50周年纪念册》中。

    退休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化机系机21班校友潘家祯,是我国化工机械专业的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回忆录中,他以“回顾我的研究生经历——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为题,用9000余字的篇幅,回顾了自己考上母校研究生的机遇、获得博士学位的不易、开展学术研究的艰难、国际合作交流的收获,以及走上研究生导师岗位后培养创新人才的不停探索。从1993年至今,潘家祯教授已经培养毕业了52名研究生。

    原工作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机系高21班的梅龙校友常年旅居海外,他以自己仅凭着三年成绩单就拿到美国五所大学录取通知(其中两所大学为全额奖学金)的经历,感念母校在海外的影响和声誉。同时,对秦宝通、李国镇、琚定一等老师们当年的谆谆教导仍铭记于心,他说,在母校读书期间,在高等数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重要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课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使他顺利通过所有硕士和博士课程的考试。

    原工作于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无机2122班的蔡甫娣校友,在毕业50年后,仍感念于自己的数学老师——宋彬老师,宋老师的讲课引发她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理论的思考,宋老师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质朴平实的治学风格、和蔼可亲的待人原则、关心后辈的责任心,则让她懂得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积极向上,激励着她在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春晖园”献礼母校65岁生日

    最近,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友谊餐厅的东侧绿化带里,新栽种了一片桂花树和大吴凤草,自6月27日起,这片绿化景观有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名字——“春晖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尽管1967届校友们已退休多年,有些校友退休工资微薄,在华东理工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他们依然向母校表达了自己微薄的心意,纷纷解囊向母校捐赠。共有480人次向华理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了96991元用以修建“春晖园”,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返校日当天,1967届校友们共同见证了“春晖园”的揭幕仪式,潘家祯教授作为校友代表,与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一起,为“春晖园”落成揭幕,并共同树立了“春晖园”铭牌。

    为了捐款成功,机21班校友肖国忠去了两次银行,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将款捐出。他说:“当年母校为了我们顺利学习,给困难同学发放人民助学金,我当时每月有15.50元人民助学金,如果没有这笔助学金,我不可能读完大学,我们今天的捐赠远远比不上学校对我们的爱。

      “时隔50载再回校园,再一次感受到当年的激情,尽管己入古稀,但当年母校的每句教导和潜心培养,历历在目,受之母校,毋庸置疑馈赠母校,区区薄礼,是我们的一份感慨的心,看着母校每年在输送国家栋梁,由衷为母校自豪。”工20班校友胡天保说。

    第A11版:青年

    原文来源: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7-06-29  |  作者:刘昕璐张婷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7-06/29/content_31413.html

 


【央广网】华东理工大学举行67届校友毕业50周年庆祝大会

400余位七旬老人重返母校忆青春

    央广网上海6月28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华东理工大学400余位年逾古稀、满头银丝的1967届校友在毕业50年之后,于27日带着少年人般的激情重返校园,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的同时,为母校建校65周年送上祝福。

    校友“名片”提升母校赞誉

    “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热烈欢迎各位校友“回家”:校友与母校是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校友作为学校的一张张“名片”,人格魅力、对社会的贡献,检验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的社会赞誉,成为了母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据“毕业50周年活动筹备组”统计,华东理工大学1967届的810位校友中,人才辈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人,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地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全国劳模3人,省部级劳动模范以及荣誉称号15人,国际获奖2人次,获国家特殊津贴18人,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省部级奖励133项。

    那些不曾褪色的少年记忆

    50年岁月荏苒,在返校之前,30位校友撰写了回忆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学阶段的轶事与同学情谊。这些回忆录和校友们入校时的青春剪影,被一同收入到华东理工大学精心编制的《华东理工大学1967届毕业50周年纪念册》中。

    据介绍,退休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化机系机21班校友潘家祯,是我国化工机械专业的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回忆录中,他以“回顾我的研究生经历——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为题,用9000余字的篇幅,回顾了自己考上母校研究生的机遇、获得博士学位的不易、开展学术研究的艰难、国际合作交流的收获,以及走上研究生导师岗位后培养创新人才的不停探索。从1993年至今,潘家祯已经培养毕业了52名研究生。

      此外,原工作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机系高21班的梅龙校友常年旅居海外,他以自己仅凭着三年成绩单就拿到美国五所大学录取通知(其中两所大学为全额奖学金)的经历,感念母校在海外的影响和声誉。同时,对秦宝通、李国镇、琚定一等老师们当年的谆谆教导仍铭记于心,他说,在母校读书期间,在高等数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重要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课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使他顺利通过所有硕士和博士课程的考试。

    春晖园”献礼母校65岁生日

    据统计,在华东理工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共有480人次向华理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了96991元用以修建“春晖园”,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为了捐款成功,机21班校友肖国忠去了两次银行,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将款捐出。他说:“当年母校为了我们顺利学习,给困难同学发放人民助学金,我当时每月有15.50元人民助学金,如果没有这笔助学金,我不可能读完大学,我们今天的捐赠远远比不上学校对我们的爱。

      “时隔50载再回校园,再一次感受到当年的激情,尽管己入古稀,但当年母校的每句教导和潜心培养,历历在目,受之母校,毋庸置疑馈赠母校,区区薄礼,是我们的一份感慨的心,看着母校每年在输送国家栋梁,由衷为母校自豪。”工20班校友胡天保说。

    原文来源: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7-06-28  |  作者:吴善阳 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628/t20170628_523823843.shtml

 


【中国新闻网】400余位七旬老人重返母校华理忆青春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28日电(张婷)“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6月27日,华东理工大学400余位年逾古稀、满头银丝的1967届校友,在毕业50年之后,带着少年人般的激情重返校园,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的同时,为母校建校65周年送上祝福。

    为了参加聚会,很多校友虽已步履蹒跚但仍然在家人的搀扶下不远万里赶来聚会;时隔半个世纪未曾谋面的老同学们,见面后相拥而泣、激动不已;参与活动的班级纷纷上台合影留念,再次记录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

    校友“名片”提升母校赞誉

      “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热烈欢迎各位校友“回家”,她说,校友与母校是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校友作为学校的一张张“名片”,人格魅力、对社会的贡献,检验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的社会赞誉,成为了母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50年沧桑巨变,经历过多重历练的1967届校友们,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秉承母校“勤奋求实”的校训精神,毕其一生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为社会的进步奉献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

    据“毕业50周年活动筹备组”统计,华东理工大学1967届的810位校友中,人才辈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人,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地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全国劳模3人,省部级劳动模范以及荣誉称号15人,国际获奖2人次,获国家特殊津贴18人,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省部级奖励133项。

    那些不曾褪色的少年记忆

      50年岁月荏苒,曾经的少年虽已鬓角斑白,但对母校的赤诚之心却不曾褪色。在返校之前,30位校友撰写了回忆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学阶段的轶事与同学情谊。这些回忆录和校友们入校时的青春剪影,被一同收入到华东理工大学精心编制的《华东理工大学1967届毕业50周年纪念册》中。

    退休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化机系机21班校友潘家祯,是我国化工机械专业的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回忆录中,他以“回顾我的研究生经历——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为题,用9000余字的篇幅,回顾了自己考上母校研究生的机遇、获得博士学位的不易、开展学术研究的艰难、国际合作交流的收获,以及走上研究生导师岗位后培养创新人才的不停探索。从1993年至今,潘家祯教授已经培养毕业了52名研究生。

    原工作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机系高21班的梅龙校友常年旅居海外,他以自己仅凭着三年成绩单就拿到美国五所大学录取通知(其中两所大学为全额奖学金)的经历,感念母校在海外的影响和声誉。同时,对秦宝通、李国镇、琚定一等老师们当年的谆谆教导仍铭记于心,他说,在母校读书期间,在高等数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重要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课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使他顺利通过所有硕士和博士课程的考试。

      原工作于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无机2122班的蔡甫娣校友,在毕业50年后,仍感念于自己的数学老师——宋彬老师,宋老师的讲课引发她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理论的思考,宋老师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质朴平实的治学风格、和蔼可亲的待人原则、关心后辈的责任心,则让她懂得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积极向上,激励着她在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春晖园”献礼母校65岁生日

    日前,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友谊餐厅的东侧绿化带里,新栽种了一片桂花树和大吴凤草,自6月27日起,这片绿化景观有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名字——“春晖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尽管1967届校友们已退休多年,有些校友退休工资微薄,在华东理工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他们依然向母校表达了自己微薄的心意,纷纷解囊向母校捐赠。共有480人次向华理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了96991元用以修建“春晖园”,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返校日当天,1967届校友们共同见证了“春晖园”的揭幕仪式,潘家祯教授作为校友代表,与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一起,为“春晖园”落成揭幕,并共同树立了“春晖园”铭牌。

    为了捐款成功,机21班校友肖国忠去了两次银行,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将款捐出。他说:“当年母校为了我们顺利学习,给困难同学发放人民助学金,我当时每月有15.50元人民助学金,如果没有这笔助学金,我不可能读完大学,我们今天的捐赠远远比不上学校对我们的爱。

    “时隔50载再回校园,再一次感受到当年的激情,尽管己入古稀,但当年母校的每句教导和潜心培养,历历在目,受之母校,毋庸置疑馈赠母校,区区薄礼,是我们的一份感慨的心,看着母校每年在输送国家栋梁,由衷为母校自豪。”工20班校友胡天保说。

    原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7-06-28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cn/kjjy/2017-06-28/25340.shtml

 


【东方网】稀老人重返母校忆青春 捐建景观带“春晖园

    返校日当天,1967届校友们共同见证了“春晖园”的揭幕。

    东方网记者徐程、通讯员张婷6月28日报道:“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昨天华东理工大学400余位年逾古稀、满头银丝的1967届校友,在毕业50年之后,带着少年人般的激情重返校园,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的同时,为母校建校65周年送上祝福。

    为了参加聚会,很多校友虽已步履蹒跚但仍然在家人的搀扶下不远万里赶来聚会;时隔半个世纪未曾谋面的老同学们,见面后相拥而泣、激动不已;参与活动的班级纷纷上台合影留念,再次记录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

      那些不曾褪色的少年记忆

    50年岁月荏苒,曾经的少年虽已鬓角斑白,但对母校的赤诚之心却不曾褪色。在返校之前,30位校友撰写了回忆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学阶段的轶事与同学情谊。这些回忆录和校友们入校时的青春剪影,被一同收入到华东理工大学精心编制的《华东理工大学1967届毕业50周年纪念册》中。

    退休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化机系机21班校友潘家祯,是我国化工机械专业的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回忆录中,他以“回顾我的研究生经历——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为题,用9000余字的篇幅,回顾了自己考上母校研究生的机遇、获得博士学位的不易、开展学术研究的艰难、国际合作交流的收获,以及走上研究生导师岗位后培养创新人才的不停探索。从1993年至今,潘家祯教授已经培养毕业了52名研究生。

    据校方统计,华东理工大学1967届的810位校友中,人才辈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人,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地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全国劳模3人,省部级劳动模范以及荣誉称号15人,国际获奖2人次,获国家特殊津贴18人,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省部级奖励133项。

    华东理工大学400余位年逾古稀、满头银丝的1967届校友,在毕业50年之后,带着少年人般的激情重返校园,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

    春晖园”献礼母校65岁生日

    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友谊餐厅的东侧绿化带里,新栽种了一片桂花树和大吴凤草,自6月27日起,这片绿化景观有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名字——“春晖园”。1967届校友中共有480人次向华理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了96991元用以修建“春晖园”。

    返校日当天,1967届校友们共同见证了“春晖园”的揭幕仪式,潘家祯教授作为校友代表,与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一起,为“春晖园”落成揭幕,并共同树立了“春晖园”铭牌。

    机21班校友肖国忠说:“当年母校为了我们顺利学习,给困难同学发放人民助学金,我当时每月有15.50元人民助学金,如果没有这笔助学金,我不可能读完大学,我们今天的捐赠远远比不上学校对我们的爱。

    “时隔50载再回校园,再一次感受到当年的激情,尽管己入古稀,但当年母校的每句教导和潜心培养,历历在目,受之母校,毋庸置疑馈赠母校,区区薄礼,是我们的一份感慨的心,看着母校每年在输送国家栋梁,由衷为母校自豪。”工20班校友胡天保说。

    原文来源: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7-06-28  |  作者:徐程

      原文链接: http://sh.eastday.com/m/20170628/u1ai10681651.html

 


【上海教育新闻网】400余位七旬老人重返华理忆青春

    华东理工大学400余位年逾古稀、满头银丝的1967届校友为母校建校65周年送上祝福。

    本网讯(通讯员 张婷)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6月27日,华东理工大学400余位年逾古稀、满头银丝的1967届校友,在毕业50年之后,带着少年人般的激情重返校园,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的同时,为母校建校65周年送上祝福。

      为了参加聚会,很多校友虽已步履蹒跚但仍然在家人的搀扶下不远万里赶来聚会;时隔半个世纪未曾谋面的老同学们,见面后相拥而泣、激动不已;参与活动的班级纷纷上台合影留念,再次记录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

    校友“名片”提升母校赞誉

    “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热烈欢迎各位校友“回家”,她说,校友与母校是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校友作为学校的一张张“名片”,人格魅力、对社会的贡献,检验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的社会赞誉,成为了母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50年沧桑巨变,经历过多重历练的1967届校友们,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秉承母校“勤奋求实”的校训精神,毕其一生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为社会的进步奉献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

      据“毕业50周年活动筹备组”统计,华东理工大学1967届的810位校友中,人才辈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人,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地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全国劳模3人,省部级劳动模范以及荣誉称号15人,国际获奖2人次,获国家特殊津贴18人,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省部级奖励133项。

    那些不曾褪色的少年记忆

    50年岁月荏苒,曾经的少年虽已鬓角斑白,但对母校的赤诚之心却不曾褪色。在返校之前,30位校友撰写了回忆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学阶段的轶事与同学情谊。这些回忆录和校友们入校时的青春剪影,被一同收入到华东理工大学精心编制的《华东理工大学1967届毕业50周年纪念册》中。

      退休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化机系机21班校友潘家祯,是我国化工机械专业的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回忆录中,他以“回顾我的研究生经历——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为题,用9000余字的篇幅,回顾了自己考上母校研究生的机遇、获得博士学位的不易、开展学术研究的艰难、国际合作交流的收获,以及走上研究生导师岗位后培养创新人才的不停探索。从1993年至今,潘家祯教授已经培养毕业了52名研究生。

    原工作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机系高21班的梅龙校友常年旅居海外,他以自己仅凭着三年成绩单就拿到美国五所大学录取通知(其中两所大学为全额奖学金)的经历,感念母校在海外的影响和声誉。同时,对秦宝通、李国镇、琚定一等老师们当年的谆谆教导仍铭记于心,他说,在母校读书期间,在高等数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重要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课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使他顺利通过所有硕士和博士课程的考试。

    原工作于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无机2122班的蔡甫娣校友,在毕业50年后,仍感念于自己的数学老师——宋彬老师,宋老师的讲课引发她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理论的思考,宋老师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质朴平实的治学风格、和蔼可亲的待人原则、关心后辈的责任心,则让她懂得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积极向上,激励着她在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春晖园”献礼母校65岁生日

      日前,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友谊餐厅的东侧绿化带里,新栽种了一片桂花树和大吴凤草,自6月27日起,这片绿化景观有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名字——“春晖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尽管1967届校友们已退休多年,有些校友退休工资微薄,在华东理工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他们依然向母校表达了自己微薄的心意,纷纷解囊向母校捐赠。共有480人次向华理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了96991元用以修建“春晖园”,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返校日当天,1967届校友们共同见证了“春晖园”的揭幕仪式,潘家祯教授作为校友代表,与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一起,为“春晖园”落成揭幕,并共同树立了“春晖园”铭牌。

    为了捐款成功,机21班校友肖国忠去了两次银行,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将款捐出。他说:“当年母校为了我们顺利学习,给困难同学发放人民助学金,我当时每月有15.50元人民助学金,如果没有这笔助学金,我不可能读完大学,我们今天的捐赠远远比不上学校对我们的爱。

      “时隔50载再回校园,再一次感受到当年的激情,尽管己入古稀,但当年母校的每句教导和潜心培养,历历在目,受之母校,毋庸置疑馈赠母校,区区薄礼,是我们的一份感慨的心,看着母校每年在输送国家栋梁,由衷为母校自豪。”工20班校友胡天保说。

    原文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7-06-28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7/06/28/208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