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情牵滇西南,三尺讲台绽放青春美——记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2012届本科毕业生姜天宇

23.07.2014  16:01

      编者按

    七月流火,“实践砺真知,青春正前行”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多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奔赴祖国各地进行政策宣讲、国情考察、文化宣传、医疗卫生服务、教育帮扶、生态环保、法律援助等实践活动,服务于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在他们当中,有这样一位同学,在志愿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后,主动申请延期一年,两年服务期结束之际,又带领其他志愿者重新回到服务地,为当地的学生组织开办暑期学校,通过模拟联合国、专题研讨课等形式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理念和思维视野,为期20天的授课于7月18日圆满结束。他就是樊丽明校长在今年毕业典礼讲话中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我校2012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姜天宇。

   

      今年4月,2013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名单公布,姜天宇名列其中,此时他正坚守在西部志愿者的岗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距上海3000公里之遥的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简称孟连县)第一中学担任初中毕业班的物理教师,组织学生紧张地复习,迎接即将到来的中考。

      姜天宇曾经的老师、同学一致认为这个荣誉对他而言是实至名归,同学张敬嘉说“这样一个严谨、善良、有担当的年轻人,五四青年奖章是对他最好的奖励。作为在他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我们认为没有其他人比姜天宇更适合这个奖章,姜天宇身上体现的,是一个当代青年最光辉的品质,也是一个财大学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他本人却说:“这样大一个荣誉给我,我很难做到不骄傲,但我要花力气把它尽可能的忘掉。一个普通的本科毕业生,到初中教了两年书,算不上什么无私奉献。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很小,如果通过我能够让更多优秀的同学参与进来,很多支教人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社会现象,树立一种价值观。让当地人的观念产生一点小小的改变,通过我们这群支教人认识到读大学是‘有用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是一批有理想、有文化、遵守纪律、乐于帮助他人的人,让他们愿意选择读书、乐于求知。这样的事情,花费再多的精力去做,也不过分。” 

      “天宇德利姆”——梦想在奉献中绽放

    “天宇德利姆”(天宇DREAM)是大四毕业时同学们给姜天宇起得新绰号,同班同学赖辉说“在那个毕业的季节,大家仰望天空,看到的尽是自己的梦想。‘天宇德利姆’怀揣他那人民教师的梦想,开始走向下一站。”

      做老师,姜天宇不是凭一时热情,突发奇想,这颗小小的梦想在他少年时萌芽,伴随着他的成长一步一步加深,早已根植于他的生命之中。姜天宇来自黄土高坡,家在甘肃省宁县,属于陕甘宁革命老区。父母务农,靠辛勤劳作养育四个子女,他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小时候梦想当小学老师,中学梦想读师范大学出来教书,说到最初的动机,他非常坦诚,“可能是因为接触到的都是农民,能见到的吃公家饭的就是教师吧,就一直想着当教师”。怀着这样朴素的想法,2008年夏天姜天宇考入上海财经大学开始大学阶段的学习。上海和家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教育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不断引发他的深入思索,同学们多次听到他谈起这种差距带来的冲击,并表示希望能到祖国最需要教育资源的地方,尤其是希望能带给偏远地方的孩子更多走出山里的机会。心中所怀那颗小小的梦想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的“吃公家饭”变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一个契机,让这个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大二那年,姜天宇看到了学校里“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宣传标语,之后他详细查询、了解到团中央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遂下定决心毕业后要报名参加支教服务,并做了大量的准备。

      “好为人师”是大学期间同学们对姜天宇的褒扬,大家公认他具备做老师的天赋。每当在学习上遇到棘手的问题时,班里同学喜欢在第一时间向他求助,因为他总能用合理又最易于理解的方法解答疑惑,并且非常有耐心,如果一遍没听懂那就再来一遍。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姜天宇为了实现做老师的梦想,着力培养自己讲清楚一个知识点的能力,经过刻苦磨练,日积月累而来。当然如果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做支撑,这一点也很难实现。曾经教授过姜天宇三个学期数学分析课程的殷承元教授这样评价他:“首先学习目的明确,他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而是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学习,为了更好地为国家为民族多做贡献而学习。再者,学习态度端正,每次课堂上,都能认真地听讲,仔细地分析,深刻地理解,细致地笔记,精心做作业。以掌握数学的精神为核心,以欣赏数学的理论为动力,以数学的发展和应用为落脚点。三个学期考试成绩都在前5名之内。”

      在本科四年学期期间,得益于学校优良的学风,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老师的悉心培养,姜天宇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人民奖学金。大四毕业时,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考研究生、出国深造,或者求职,而是遵循自己最初的梦想,义无反顾地报名参与西部服务,“扎根西部或许很难,但年轻的时候应该用自己的精力和有限的本领在最需要的地方从事工作,这是肯定没有错的,个人的得失标准从物质上来说,是少了很多,但是,肯定成长的更快,收获的更多。”

      负责2012年西部志愿者校内报名选拔的校团委书记褚华老师,清晰地记得在征询报名者志愿时,姜天宇坚定地选择基础教育。赴云南的西部志愿者集中在昆明统一培训时,他又婉拒云南团省委安排他留在条件较好的团省委工作,坚持赴一线支教“我喜欢参加教育工作,因为年轻,我有机会可以去比较偏远的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最终如愿被分配到云南边境的孟连县第一中学,作为支教的志愿者,学校为姜天宇提供的栖身之所仅是学校操场广播教室一角的一张床铺和一个书桌,简陋的环境没有使他产生丝毫的动摇。他说“客观上说,支教地区的工作环境本就不应该在支教者考虑范围之内。即使再艰苦的地区,那里总归是有人生存着的,学生们在那里读书,老师们在那里工作,而志愿者就是去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难道这本身也能被称作‘奉献’吗?如果能,那么对于在那里坚守岗位,执教一生的老师们应该怎么评价?”

      学校缺少初中物理老师,姜天宇没有犹豫,主动承担起这份重任。最初学校安排给他两个初二班级的物理课,他用最短的时间熟悉班级学生情况,学习掌握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求教经验,积极适应当地生活,仅两个月之后就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在设计讲授物理课程时,姜天宇充分发挥自己数学专业基础的优势,“将物理和数学尽量紧密结合在一起讲,注重系统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数学辅导。”他说“做这些事情其实对学生的物理成绩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认为这样做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方式,乐而为之。”孟连一中的杨云春老师认为“这个年轻老师专业知识储备比较扎实,又特别爱钻研,非常刻苦,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学生李润咯说“他很独特,他不是单纯照本宣科,结合课本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挺适合我们”。另一位同学李诗雨谈到“他在作业本上的批语,用的是我们的语言,大家很喜欢他”。同事张涛老师觉得“同为90后的姜天宇在面对90后的学生时,特别留心摸索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认真备课上课,仔细批改作业之外,他还长期坚持主动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因为姜天宇就住在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学生很喜欢来找他辅导作业,不论是晚上还是周末,他都没有拒绝过学生的请求。学生李彩斌的父亲谈起这位支教老师“如果没有他,我家小孩可能没有这个成绩。他的物理是相当厉害的,除了物理,还有数学化学,还有孩子的一些人生困惑,只要有问题他都能解答。”不仅义务服务学生,姜天宇还经常帮助同事利用电脑技术制作课件、剪接授课视频等,受到大家欢迎。

      支教服务一年期满,姜天宇已经从物理教学的门外汉变得游刃有余起来,经过他所带的班级物理成绩有显著提高,而此时同行的志愿者也开始打包准备返程。考虑到“如果我走了,当然会分一个新老师教学生,但是,初三的时间本来就紧,让学生和老师再去相互适应,肯定是对学生成绩有负面影响,”姜天宇决定把这届学生教到毕业,为此主动申请延期服务一年,“我志愿连续参加,至少服务一届学生”。

      学生升到初三,学校安排姜天宇多带了两个教学班,正常情况下每周的教学任务量是周一到周六共二十八节,周日早上补课四节。每天的作息基本是六点半起床,早自习、上课;中午一个小时午休;下午上课、晚自习、备课,经常要忙到深夜才能睡觉。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姜天宇没有抱怨过,依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他还主动关心新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校友兼同事,2013年支教团成员周丽“非常感激姜天宇的无私帮助,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他都竭尽所能,倾囊相授,给了我很多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也感受到这里的学生对姜天宇有很深的感情,他真的是很纯粹的要做个好老师,没有什么名利得失心。”

      姜天宇的努力付出取得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全年级物理第一名始终在他的班级里。初三新接的班级中,前两名学生的弱科是物理,经他辅导后他们的物理考试也能保证在85分以上。2014年7月当地中考成绩揭榜,他所教的学生包揽了全县中考成绩总分前三名,32名同学考入前一百名,还有一位同学考出了物理单科的最高分99分。孟连一中校长赵承友老师评价“姜天宇在学校服务期间始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与同学关系密切,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够坚持两年服务,取得有目共睹的教学成果,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责任在选择中坚守

      询问姜天宇在支教服务期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答案颇有些意外,困难源自他对自己提出的一个貌似简单而又苛刻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得知被分配到孟连后,姜天宇曾在网络上搜索“云南省孟连县”,但这个关键词下几乎没有什么相关信息。做好了吃苦准备的他,从上海到昆明,又从昆明坐了12个小时的夜行长途车抵达孟连。初到学校,姜天宇看到条件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差,在国家专项拨款建设下,教室里有多媒体,有专门的实验室,音乐教室也有钢琴,还有图书阅览室。但一段时间下来,他发觉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意识,没有学习意愿。这点成为困扰他教学工作的最大难点,“这是让我最痛苦的,因为其实这些边缘学生更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但我什么都做不了。”

      在工作博客中姜天宇这样写到“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学习这项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老师往往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教学目的并不是一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通过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来进一步体会和了解学习本身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在这里学习,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我们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不学习我们又会怎样?”

      为此他主动承担起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义务协助学校团委书记组织共青团活动,一直努力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先进的学习理念。孟连当地的教育水平落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面对自己班上的永远不交作业,恶意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恶意辱骂老师,对同学大打出手的问题学生,姜天宇没有放弃。他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在大学时坚持参加自行车长途骑行,“有一次凌晨三点从上海财大骑车出发,第二天凌晨一点到达浙江大学,休息一天以后又从西湖边骑回财大,遇到困难不能绕着走”。姜天宇开始经常性地在课堂上、课外辅导中、个别谈话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生涯教育,提醒学生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划清界限。他坚持撰写网络日志,与学生探讨学习问题、社会现象、人生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还自费1400余元购买了大量书籍,赠送给所教的学生,倡导阅读思考的优良学风。

      姜天宇甚至自觉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今年暑假,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人文素养,他筹划举办一次没有学科界限的暑期学校,尽量再弥补一下自己教学过程中没有顾及到的一些重要知识,涵盖数学、物理、历史、文学、电影鉴赏等内容,引入模拟联合国、学习研讨班等新颖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思维能力。在他撰写的招生公告中有这样一段话:不为考试,不为成绩,不为赚钱,不为“灌输正统思想”,不为显摆,不为学给人看……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去探究学习的本意,以期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解决“为什么学习”和“如何学习”的问题。学生的水平在很多方面比我要高。很多东西可以和学生一起去学习,教学相长。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学生相互借鉴,相互探讨,我想,对学生,对我,都会有很大益处。

      探究学习的意义,姜天宇不仅帮助学生成才,自己也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我提升。他在一篇工作博客中自我检讨:俗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引进门”,何其难!路有无数条,哪条是正道?有一位挚友曾给我说过,一个老师的最基本要求是“博学”,今天,我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一位高水平的老师,一定要有一双有“识力”的双眼,对学习中的问题,并不一定要完全清楚,但是一定要知道路在哪里!!!很多最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我到现在竟然还不知道。这当然主要是我阅读量太小,懒于思考所致,另外,也大概是老师讲到的时候没有认真听吧,造成的后果就是我误人子弟的可能性加大了些。

      认识到了这点,姜天宇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在繁重教学之余仍坚持数学、物理知识的学习和钻研教学方法,《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这两门基础课程的经典教材始终放在自己办公桌的最上方,他将这些最根本纯粹的知识融入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丝毫不敢懈怠。深感于自己对数学方面的一些知识还没有掌握清楚,他萌生了想要继续深造的想法,并参加了2014年度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继续报考母校的数学专业。尽管顺利通过初试,且成绩不低,他却对自己的考试情况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学业水平尚有很多欠缺,准备放弃复试机会,巩固好基础再重新参加考试。在数学系老师和同学们的再三劝说下,他才抽时间返回学校参加复试,这也是他离开上海后第一次回来,往返六千公里,复试当天凌晨5点才抵达上海,却只在待了2个晚上,第三天一早又启程赶回学校,并利用接下来的清明小长假和周末自觉为学生补课。同时,姜天宇也没有申请西部志愿者考研加分的政策优惠,“读研究生和支教没有什么关系,考研是一个学术性的考试,有本事就过了,没本事就别上,这个完全是纯学术的,不应该和其它挂钩。”

      数学系的周解勇副教授谈到这次面试印象深刻,姜天宇不仅在面试中显现出了很好的数学基础,在面试结束时他这样说“我感觉到自己考得不理想,如果没有录取,没关系,这不会影响我对数学的热爱,我会下次继续努力”。周老师感觉到“支教这两年让姜天宇变得成熟和沉稳了,身上没有我们经常看到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浮躁,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己将来人生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思考,并且会沉得住气去默默努力。这些东西是我在校园里的学生身上几乎看不见的,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接受这种锻炼,这对社会、对学生本人都非常有好处。”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探索“师,何为师?”的支教教师,从一个学生想象力和兴趣的推进者到学习意义的探究者,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到师生协同关系的建构者,姜天宇的成长和进步得到服务地师生的一直认可。在孟连一中2014年毕业典礼上,姜天宇被推举为教师代表发言,他希望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事情。“通过诚实劳动,我们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会实现我们心底各种各样的理想,到最后,我们会清楚的认识我们自己究竟是谁。”而他本人也正是这样以身作则,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回报社会,让大家彼此的心都更暖一些”——能量在感恩中汇聚

      报名参加西部志愿者的时候,姜天宇觉得有国家给每月1000元津贴够吃饭就行。到服务地后发现,云南省、孟连县第一中学、上海市每月都给予了相应的生活补助,于是他坚持固定从津贴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课外读物赠送给学生。姜天宇说“我是共产党员,唯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到最后真正的认识清楚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我将尽自己能力去工作,然后回报社会,让大家彼此的心都更暖一些。”

      实际上姜天宇家中的经济状况不佳,要供他和哥哥同时上大学,花光了家中原本微薄的积蓄,父亲在兼顾农活之余还要在外打工赚取补贴,兄弟二人都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2012年毕业至今哥哥的贷款才还清,很惭愧,我的贷款目前还靠国家给予免息补贴”。这种情况下姜天宇毕业时选择支教,承受了不少压力。家人都认为他学习好,考上了好大学,毕业自然有一份好工作,有可观的收入,未来有更好的生活,没想到他却选择了去西部支教。关系最好的哥哥激烈反对,多次试图劝说姜天宇放弃。父母没有直接表达过反对意见,他们通过二姐的口,平和的说过一句:“支教真的没有钱啊,那咱们读了这么多年书为了啥啊。”

      这是他成年之后与家人之间发生的最严重的冲突,姜天宇知道家人并不是反对支教本身,只是为他的出路深深担忧。正如樊丽明校长在2014届毕业典礼的讲话中谈到“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承担着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多种责任。”姜天宇也没有忘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只是把它放在了国家的需要之后,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留下青春最美的注脚。最终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即使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但他们也默许了他的行为。两年的支教过程中,他“坚持向家人宣传自己和学生的很多事情,跟哥哥探讨教学方法和细节,逐渐他们才彻底被我说服,接受了我的理论,开始全力支持我”,姜天宇很为自己的家人自豪。

      大学同学眼中,来自于大西北的他是一个善良热心的年轻人。“有问题?找天宇哥”,这是大家当时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也是现实情况的真实写照。“他为社团活动忙前忙后,期末牺牲自己的复习时间给我们细致的讲解题目,主动陪生病的小伙伴打点滴,帮外地的同学在网上一起抢车票等等”,大家随口就能举出很多事例,至今想起都历历在目。每当有同学找他帮忙,姜天宇总是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同学,从不推脱婉拒,一直都是真心待人。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大家觉得他沉着稳重,做事妥当周全,有时碰到一些心理上的坎坷和困难,也都愿意找他倾诉”同学左施昊这样说。像一位大哥哥一样关爱着身边的人,实际上姜天宇的年龄比班级里大多数同学都要小。

      对姜天宇毕业时报名参与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同学们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在校期间他就一直热心参与公益服务,并且从参与者逐渐成长为活动的组织策划人,能够凝聚更多的同学集体参与贡献力量。刚刚进校的时候,姜天宇就报名参加了“兴家”志愿者活动,他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骑车到残疾人家庭,为其子女补习各门功课,整整坚持了一年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2009年暑假他参与牵手社主办的“保护母亲河,宣传世博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赴兰州自来水厂、青海环保厅、龙羊峡等地实地了解了当地母亲河保护治理情况,在整个行程中以调查问卷、展板展出等多种形式宣传了上海世博会。 2009年和2010年他和同学组队先后两次报名参加“千村调查”二期、三期项目,到江西兴国县和甘肃庆阳等地,实地采访交流,完成调研任务,获得上海财经大学千村社会调查三期项目优胜奖。2009年他策划组织的学校“节能监督志愿者”活动,被评为当年的学校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他全程参与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活动,获评校“世博会志愿者每日之星”。在校期间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并在2012年毕业时被授予“上海财经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从热心助人到公益服务,不知不觉中“付出”已经成为姜天宇生命的一个维度,一如我们每天需要的空气和水那般不可或缺。这样一位同学在毕业时选择奔赴边疆,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也就在情理之中。

    “感觉财大很温暖”,这是姜天宇对母校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在财大读书时,除了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还获得过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关工委助学金,学校的假期路费补贴,送温暖发的毛毯……”姜天宇对自己在校期间曾经获得过的资助如数家珍。“临行前,学校还专门组织了欢送会,给我们极大的鼓励,让我们与母校常联系,有困难时及时提出。结果学校的老师同学们,真给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不少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团委经常性地与他保持联系,还定期寄送学习物资、体育用品给当地的学生,“我今年策划的暑期学校,也得到了校团委和数学学院师生的大力支持,非常振奋,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为这件事情努力”。

      最让姜天宇感动和意外的是,校党委副书记刘永章老师带队专程到服务地去探望他,孟连地理位置偏远,距离最近的普洱市需要7个小时的车程,一路颠簸,他记得不少老师都晕车了。在座谈会上,姜天宇发言表示要主动延期一年教完这一届学生,党委副书记刘永章老师、当时的校团委书记沈晖老师、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张琴老师都给予他极大的鼓励,“但我比较遗憾的是,当时应该安排学校老师听我一次课,因为我的工作就是上课,听课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的监督和检查嘛。”

      在姜天宇发布的网络日志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他的学生,他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孩子们”,他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孩子们”能享受一段持续的教育,所有的决定都是以“孩子们”的发展为前提。这种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大学同学张敬嘉专门去学校探望姜天宇,听他讲课,帮他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生们到现在时不时的念叨起这位张老师。同学好友,曾为西部志愿者的华国斌和已经工作的姚冠跃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和学业,奔赴云南与姜天宇一起开展暑期学校的组织和教学工作。

      由于姜天宇的工作表现,普洱市团市委与上海财经大学共同协商,将孟连县第一中学设为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固定服务点,学校2013年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周丽被增派到这里支教服务一年,今后每年也将有志愿者长期接力驻地服务,让志愿服务的精神薪火相传。孟连一中党委书记白京老师谈到上海财经大学的志愿者,这样评价“你们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对边疆教育事业的真诚投入,深深感染了我们老师,对学生和家长而言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希望今后能够有源源不断的优秀学子参与到其中,为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2014年9月,姜天宇将再次回到熟悉的母校,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曾经的姜老师又会变回一名普通的学生,融入到上海财经大学校园中。

 

      后  记

      姜天宇的事迹先后被上海热线、上海教育新闻网、新民晚报、凤凰网等媒体报道,他是上海财大千千万万毕业生的一个缩影。我校自2003年起,连续输送毕业生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他们先后奔赴新疆、西藏、云南、贵州、江西、重庆等地,在当地县、乡、村的基层财经、基础教育、社会管理岗位上奉献青春,锤炼人生。这其中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如连续两年服务西藏的博士生赵庆、廖旦,连续两年在新疆服务的维族学生沙力塔娜提等。他们的“爱国情,向善心、进取志”,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他们将上海财大"厚德博学、经世济国"校训的精神内核化作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薪火传承,艰苦奋斗,在时代的洪流中把握方向,在生活的琐碎中坚守信仰,在功利的诱惑中追逐梦想,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王雅静、韩明辉   供图:王雅静、韩明辉    编审:孔德民    收稿日期:201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