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分型”为乳腺癌的诊治导航 第13届全国乳腺癌会议在上海召开

28.10.2014  12:51

  新闻中心讯 10月24日晚,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为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的全国乳腺癌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 — 第13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9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意外”亮起粉色灯光,引起上海市民和国内外游客驻足观望。

据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介绍,200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从事乳腺癌防治研究的专家同道与会;本届大会主题是“分子分型时代下乳腺癌的诊治”;为期3天的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共同主办。为响应党中央号召,精简办会,开幕式不设主席台,也未邀请领导在主席台就坐,以回归学术本身,回归最根本的学术精神。

据悉,从今年开始,全国乳腺癌会议和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将合并举办,并固定在每年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上海举行。今年,来自国内外的乳腺癌领域著名学者、青年专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国内最新科研、诊治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突破以往国内学术会议以宣传、推广国际前沿理念与成果为主的传统框架,在探讨国际最新诊疗共识的同时,发布了100余项创新性、高水平的国内前沿基础、临床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乳腺癌基础、筛查、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尤其在个体化诊疗领域的相关学术成果达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水平,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成为论坛的一大亮点,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院士,大会共同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兵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等出席大会并讲话。

郝希山院士说,进入21世纪以来,癌症已成为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而乳腺癌作为我国妇女第一高发肿瘤,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女性的健康生活和家庭幸福。在世界各国都将乳腺癌作为防治研究的重点肿瘤。因此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抗癌协会成立伊始,李树玲教授,沈镇宙教授,宋三泰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就发起成立了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乳腺癌防治水平也紧随世界学术前沿而不断发展。在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倡导下,通过几代人努力,乳腺癌防治研究水平不断提高。1962年,中国抗癌协会发起人金显宅教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肿瘤大会,发表了我国乳腺扩大根治术的治疗结果,与当时世界乳腺外科潮流接轨。半个世纪以来,纵观本次盛会的学术报告内容,无论外科手术,乳房再造,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精准放疗,以及分子分型基因检测等领域,都几乎同国际前沿水平发展同步。这是广大乳腺防治工作者奋发努力不断追求的结果。经过多年的励志发展,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各位同道们,不论在基础研究还是预防、临床诊疗等方面,在国际乳腺癌领域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并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重视和荣誉,涌现了一批中青年颇有业绩的专家令人欣慰。全国乳腺癌会议和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已在上海举办了多届,很好地促进了中国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提高,加强了国际间学术交流,已成为乳腺防治领域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学术会议。

郭小毛院长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随着基因芯片、深度测序等高科技的不断进展,围绕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分子分型等新发现推动了乳腺癌研究进入新的领域,也为乳腺癌的分子诊断、靶向药物研发、个体化治疗、预后判断等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据邵志敏介绍,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抗癌协会的领导下,全国乳腺癌会议和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的规模日益壮大,从最初的单学科外科发展到今天的包括外科、内科、放疗、影像、病理等多学科,从最初的100人规模已发展到今天的超过2000人的盛会。

会上,邵志敏教授分享了今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研究数据: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幅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照此速度发展,到2021年中国乳腺癌患者将高达250万。”上海乳腺癌发病率已名列全国首位,这一高发病率或与城市女性生育率持续走低有重大关系,目前上海地区女性总和生育率为全世界最低。

邵志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比较了2008年中国和美国乳腺癌就诊年龄分布数据后发现,中国女性的乳腺癌发病年龄较美国提早了10岁左右,平均发病年龄为45至55岁。同时,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呈现两个明显的高峰,第一个是45至55岁之间,第二个出现在70至74岁之间。但“我们发现双峰趋势逐渐消失,第一个高峰有逐渐后移的趋势,并有演变为单峰的可能。在接下来的20年,我们认为中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高峰将‘定位’于老年阶段,逐渐与欧美国家相似。”

邵志敏说,由于我国乳腺癌诊疗规范没有真正落实,目前,我国乳腺癌5年整体生存率不足5成,这与欧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尽管我国各级医疗机构都将“规范诊疗”提到了重要位置,但在具体操作时不规范的情况依然随处可见,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的情况依旧突出。如在所有需要化疗的侵润性乳腺癌患者中,只有81.4%的人接受了辅助化疗。有报道显示12.1%的辅助化疗患者只接受不到4个周期的治疗(低于推荐最低标准),造成了治疗的严重不足,这将成为日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风险之一。还有,病理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金标准”,但是北京一项纳入101所医院的研究显示,高达67.2%的新诊断病例缺失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病理信息,这会造成治疗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作为乳腺癌患者后续靶向治疗的重要病理诊断依据的HERR2检测, 45家医院中仅有62%的检测报告符合标准。此外,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那些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身上,治疗指南要求这些患者应全部接受辅助激素治疗,但真正按照标准去做的患者占比只有80.1%;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还有近10%受体阴性的患者本不应该接受这项治疗,也接受了此项治疗,但患者本身不能从中获益,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治疗过度现象。这些都是严重制约中国乳腺癌疗效和患者生存率的一个瓶颈。

邵志敏教授说,“无论是哪一级的医院,都应该将多学科的规范化理念贯穿于每个患者的诊疗始终,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 据了解,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将5年生存率从79.8%提高到89.9%,提高了10%,达到同期美国的诊疗水平。除此外,肿瘤医院还将自己的诊疗理念在上海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自2005年起上海市乳腺癌死亡率已逐渐回落,下降拐点开始出现。

大会透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乳腺癌已迎来由传统方案治疗单一疾病的模式,转化为多种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疾病模式的新时代。大会为顺应肿瘤个体化治疗之趋势,将本次会议主题定焦于“分子分型时代下乳腺癌的诊治”。

与会专家认为,乳腺癌不同亚型有不同治疗策略和预后特征,对不同亚型开展包括外科、化疗、放疗、内分泌、生物靶向等多种方式联合的个体化治疗,是国际上乳腺癌的研究热点和实践重心。 

为紧扣“分子分型时代下乳腺癌的诊治”大会主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报告了在乳腺癌个体化诊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邵志敏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经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创建的“联合预测模型”有望破解三阴性乳腺癌等易复发、易转移的乳腺癌“生物学密码”,大幅度提高其的治疗效果。

据邵志敏介绍,目前早期乳腺癌基本治愈已成为可能,但要想再提高治疗效果绝非易事。如今随着乳腺癌诊断水平的提高,不同亚型疗法不同,如通过“分类而治”的方法就可大幅度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乳腺癌分为腔面A、腔面B、HER2和三阴性乳腺癌等四类,其中三阴性乳腺癌占乳腺癌总量的18%左右。“三阴性”是指肿瘤细胞缺乏ER、PR、HER2的乳腺癌,易复发和转移,被公认为是治疗效果最差、争议最多的一类亚型,具有向远处转移,尤其向内脏转移和脑转移机率较高的特点,目前,其内在基因分型、复发转移模式、优势治疗方案均不明确,且没有已知的治疗靶点,是近年来国际上乳腺癌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焦点与难点,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由于没有明确的治疗靶点,当前唯一有效的系统治疗只有化疗。

但并不是所有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对同样的化疗方案都敏感,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虽承受了因化疗的毒副作用带来的痛苦,却因“盲目”化疗产生耐药而无效,3年复发率高达40-50%。因此,临床医生亟需找到一种工具可以区分出不同三阴性乳腺癌的复发转移风险,以及能够寻踪到敏感化疗药物的方案。为此,邵志敏科研团队利用全转录组芯片技术,先是对16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对119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验证,终于从浩大的数据中筛选出三阴性乳腺癌特异的基因集合,并据此创建了“联合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地将三阴性患者区分为高复发风险组和低复发风险组,并可以有效预测患者对常用化疗药物紫杉敏感与否。最终检测和验证表明, 284例三阴性乳腺癌的基因表达显示,30%属于高复发风险者,70%属于低复发风险者,而高复发风险者对紫杉化疗是不敏感的。该模型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有效避免盲目治疗,采用个体化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悉,近些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胡夕春教授亦对三阴性乳腺癌化疗方案的选择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主持的研究项目“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或紫杉醇(GT)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全国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也在本次论坛首次报道。该研究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共入组了236例患者,随机分配为GP方案组(吉西他滨/顺铂)治疗或GT方案组(吉西他滨/紫杉醇)。结果显示一线GP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优于GT。GP方案毒副反应较大,但易于处理且并没有影响到患者的接受化疗。这一重磅研究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三阴性乳腺癌的优势一线化疗方案,对临床策略的制定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同时代表了中国多中心乳腺癌临床试验设计、组织、实施的最高水平。

与会专家认为,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乳腺癌专业学术会议,历经十年成长的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已成为国内顶尖学术成果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平台,展现了中国乳腺癌前沿研究领域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大会的成功充分体现出中国乳腺癌研究者已具备国际一流的研究条件与学术能力,并为寻求国内、国际更开放、更广泛的沟通和合作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在广大科研、临床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和精诚合作下,论坛发布的研究成果将得到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和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科研、临床工作者在国际乳腺癌界的话语权,并为切实提高中国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全局水平,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与生存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