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记者节侧记:新闻“转型路上”用眼更要用心

04.11.2016  15:31

图片说明: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同志,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同志,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宋超为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工作者赠花,以示表彰祝贺。

  11月3日下午,上海新闻战线隆重举行纪念第十七届中国记者节大会,沪上各媒体记者代表在广电大厦欢庆属于自己的节日。

  不忘初心,积极有效传播正能量;坚守使命,作出媒体融合新贡献,这既是近年来上海新闻界的鲜明特点,也是上海新闻人的共同追求。过去的一年里,沪上新闻工作者在“转型路上”迈出了自己踏实而坚定的步伐。

   一线扎根20余载用手中之笔传递市民呼声

  “21年来,我的采访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社区。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记者,我们要永远把根扎在基层。”在新民晚报社特聘首席记者邵宁的心中,记者应该和人民群众永远“零距离”。

  深入群众,为的就是听到更多百姓的呼声,为的就是解决更多百姓的难题。上海已是一座深度老龄化城市,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数已达到30%。如何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同时让老年人在上海宜居乐居,是上海未来建设人文之城绕不过去的重大课题。长期关注民生报道邵宁将眼光落在了“悬空老人”的身上,越来越多住在多层住宅楼里的老人,没有电梯,如何上下楼?

图片说明:新民晚报特聘记者邵宁

  去年10月,邵宁前往田林六村采访了著名滑稽戏老艺术家童双春和李青。二老已80多岁了,昔日黄金搭档如今成了饱受爬楼之苦“难兄难弟”。童双春还幽默地说:“我是一没眼力,二没财力,三没魅力,到现在做人交关吃力!

  童老的话,重重地砸在了邵宁的心上。在接下来大半年的时间里,邵宁走访了沪上多个小区,仅多层住宅楼加装电梯这一方面报道就出了三十多篇,涵盖系列报道、综述、评论,在上海两会、全国两会期间,她也把代表委员的建议带到报纸和新媒体上。

  今年6月,上海市建委和规土局召开现场会,开展将审批章从46个减少到15个的试点,申请办理时间可以从一年缩短为三四个月。不仅如此,从去年10月推出报道到现在,上海加装电梯住宅楼已有6处竣工,5处正在施工,还有20多处正处于前期准备启动阶段。

  “听到这些消息,我内心真的很激动。我想,这与我们坚持不懈的报道、呼吁分不开。”邵宁感慨,如今的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也并非一成不变,群众不断会有新需求出现。“如果说20年前大家关注的还是衣食住行,那么现在则集中在环境、物业、基层等社会治理方面。

  记者,之所以被誉为“无冕之王”,恰恰是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始终都要与人民在一起。

   两年蹲守22家医院用“发现”之眼挖掘真实

  今年6月,新成立的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全媒体渠道播出推送《人间世》后,引起热烈的反响。他们用了两年多时间,蹲守在上海的22家医院,孕育了这部新闻纪录片。《人民日报》在评论员文章中写道:“上海电视人用不偏不倚的视角,让公众的视线穿透了医患之间的厚重门墙。

图片说明:SMG融媒体中心公共政策报道总监周全

  《人间世》里没有明星,没有煽情的文字和音乐,有的只是一个个真实甚至有些残酷的现实故事。是什么让观者动容?是什么引发受众的讨论?“我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竭尽全力地呈现的‘医学的真实’。”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Knews公共政策报道总监周全是《人间世》的总导演,在他看来,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靠的就是“真实”二字。

  为了回归真实,《人间世》的摄制团队付出了多少努力?两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一切:《人间世》全集时长不到8小时,但前期拍摄的素材超过了1000小时;《人间世》制作周期历时两年时间,但前期采访花了8个月,在这8个月里摄制组没有拍摄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用了8个月的时间在医院沉浸下来,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受医患之间的关系。

  每天早上7点不到,摄制组就和医生一起上班;而下班的时间则总不固定,等到医生走了,摄制组成员才匆忙回家。团队成员留意每一个采访细节,甚至为设备特别定制了防菌服。秦博是在瑞金医院蹲守的记者。他告诉周全,当自己第一次看到人体主动脉被打开后,血流喷涌的速度超乎想象。在那一刻,他明白了,每一次心脏外科手术,医生需要承担怎样的“职业风险”。

  通过两年的拍摄,周全和他的团队逐渐意识到,他们要讲述的不仅仅是“医学的故事”,而是要讲述“人的故事”,这才是《人间世》要呈现的“人间世态”——通过拍摄医院里的极致手术、极致案例,来探讨医患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循怎样的“处世之道”,解剖当今中国社会所需要的但又容易被忽视的“核心价值观”:理解、信任、坚持、敬业,而这些关键词,最终成为了《人世间》每一集片子的主题词。

  记者,就是要发现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将它们汇聚、传递,融汇成一股大爱的暖流,净化人心,温暖世界。同样,记者也要用这样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诠释好属于新闻工作者的那份社会责任。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