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风采 这边独好——我校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志愿者工作圆满结束

28.10.2015  21:46

10月22日,由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和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组织的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志愿者工作圆满落下帷幕。至此,外国语学院已经圆满完成了自2011年开始的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志愿服务工作。

本次志愿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前期筹备、招募选拔、岗前培训以及上岗服务。上海大学向本届国际艺术节输送志愿者共计96名,志愿岗位涵盖交通、注册、陪同、洽谈、会务、推介等多个工作版块。志愿者数量与质量、志愿服务岗位、志愿者培训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且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和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的探索实践中迈出了新的坚实的一步。

主要负责接送嘉宾的交通组志愿者们秉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往返于机场与酒店以及各大剧场之间,始终坚守在艺术节的第一线。他们在机场接机常常凌晨上岗,有时候要半夜才能回到学校。此外,交通组的另一些志愿者们则负责跟车接送嘉宾去欣赏分布在上海戏剧学院、人民广场、上海博物馆等地的参观及演出活动,耐心地引导嘉宾。为了给嘉宾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常常会提早到达接送地点,举着工作牌等候许久。虽然疲惫,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充满激情。

此次志愿服务不仅工作量大,对志愿者的细心耐心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贴陪组的志愿者们就必须将自己所负责嘉宾的行程以及喜好熟记于心。作为国内外嘉宾在艺术节期间的全程陪同翻译,贴陪组志愿者们要熟练掌握班车、会议地点、嘉宾活动等各种信息。这些嘉宾中不乏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因此志愿者们一开始也都感到压力颇大。但短短几天的接触,艺术家们都十分友好,甚至与志愿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同志愿者合影留念,并赠送礼物表达谢意。

作为一场国际艺术盛宴,上海国际艺术节历来都注重志愿者们的专业素质。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们在这里也得到了一次难能可贵的锻炼机会。尤其是担任会谈翻译的洽谈组志愿者们,她们高质量的翻译为买卖双方交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台前幕后,每一位志愿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即使是看似毫不起眼的岗位,也关系着大型会议的顺利进行。会务组的工作便是如此,从会议前的会场布置、PPT试放、会议材料准备,到会议时的灯光调节、话筒递送、故障排除,他们无不细致耐心,麻利干练,确保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整个艺术节期间,志愿者每天的工作都十分辛苦,通常都是早出晚归。但是,我们没有听到一句怨言,没有人擅自离岗,有的只是无私的奉献和坚持的身影。这些可爱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奉献,服务你我”的志愿精神,在这场国际性文化盛宴上展示了上大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我们,来年再相会!

截至10月22日,各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已全部结束,志愿者们纷纷在微信、QQ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度热爱,并号召着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以下是部分志愿者的收获与感悟:

作为交通组的一员,虽然很累,但是我一直坚持着!机场是国际友人的第一站,有了我们,嘉宾便会安心;有了我们,嘉宾便有了指引。

——交通组志愿者 刘文静

洽谈组前一天准备材料很累,第二天刚接触外宾感觉很紧张,后来熟能生巧也就慢慢就适应了,感谢志愿者活动让自己变得更加冷静,得到了锻炼。

——注册组志愿者 张辉文

作为志愿者我感到非常荣幸和开心,有幸见识了许多国际艺术大咖参与论坛,同时也有机会观看一些艺术表演,被这些传统艺术深深地震撼和感染到了!作为志愿者既能服务大家,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能接触到博大精深的国粹,希望以后还能参与这样的活动,让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

——贴陪组志愿者 薛媛媛

会务组的工作非常辛苦繁琐,我们必须要确保会议的各项细节流程,从而保证会议的完美进行,我们组的志愿者积极配合,齐心协力完成分配的工作,从而保证了会议进行的零失误,这让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会务组志愿者 杨忠妍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