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冬强丝绸之路展出新篇:虽孤独但很幸福

06.03.2017  07:05

  原标题:探究丝路遗迹,虽孤独但很幸福

图片说明:尔冬强在陕西乾陵

图片说明:法国汉学家在中国海报

  东方网3月6日消息:“法国汉学家在中国——沙畹、伯希和、谢阁兰文献展”即日起至4月5日在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中心举办。展览陈列了尔冬强自世界各地搜罗而来的几位法国汉学家百年前的著作、当年清政府颁发的护照、他们在中国做田野考察时拍的老照片,以及尔冬强重走丝路时的原地对比照等等,这些都是尔冬强近20年来陆续积累的学术资料。

  说法

  有意思的“东张西望

  尔冬强表示,当前全球化的视野下,汉学、新儒学、敦煌学等都是学术热点。那么,当年这批汉学家为什么不远万里到东方来考察呢?尔冬强说,清朝末年,一批头脑清醒的中国口岸知识分子苦苦向西方寻觅救世良方时,另外一批西方知识分子出于对欧洲现代文明的厌倦和对远古异域文明的向往来到了中国,他们投身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为现代汉学的普及作出了贡献,这是一种有意思的“东张西望”。

  尔冬强的丝绸之路视觉文献摄影计划始于2000年。17年间,他以广博的学术素养为基底,以惊人的毅力和胆识,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走完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实地采访了丝路沿线850多个历史遗址,将自己的生命沉浸在历史长河中,如果没有极大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是很难做得到的,因此,尔冬强被评为“2016感动上海十大人物”。尔冬强也把自己的行为称作“东张西望”——站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在历史文本里爬梳翻检,追寻前人的考古足迹,东张西望,乐此不疲。

  考察

  南洋遍地中华文化遗珍

  尔冬强表示,自己的文化行为总是在超前而孤独地进行着。对于保护上海历史老建筑的呼吁,自己在30年前就开始了;“一带一路”战略这两年才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自己17年前就开始重走丝路了。尔冬强表示,对于“一带一路”,我们更多的还是在经济层面上的合作,需要更多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同样是丝绸之路,我们关于陆上丝路的研究比较多,而海上丝路研究就很少。为此,最近几年,尔冬强开启了海上丝路的重访计划,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实地感受。

  尔冬强说,我们以前普遍认为中国人下南洋是为生活所迫,这一点,当我在南洋各地考察时就被否定掉了。当年,虽然有中国南方沿海的人下南洋讨生活,但也有不少大家族因为朝代更迭而远避南洋,他们的财富惊人,更有超凡的社会活动能力,在新加坡,我看到有些华人家族几百年来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他们的一个墓有篮球场那么大,墓前守卫的石雕人像,都是印度人。

  在南洋,可以说遍地都是中华文化遗珍,说明中华文化曾经处于一种强势地位。最近一次在新加坡演讲期间,尔冬强就搜集到了五六十枚华语学校的校徽,以及当地曾经用马来语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探索

  一个人孤独而幸福着

  对这些海上丝路历史遗迹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有机构像尔冬强那样重视,他像在打捞沉船一样,一个人默默地进行着水底工作。

  他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前几年,中国唐代“黑石号”沉船被打捞后拍卖,里面有大量中国贸易瓷,拍卖价钱也远比不上一只鸡缸杯,结果沉船被新加坡一家机构买去。“不过,现在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遗迹最好的时候,因为全世界所有的大博物馆都向公众开放,各种资料能很方便地从网络上找到,图书资料也很多,我只要一发现线索,马上就可以飞到那里去重访历史遗迹。虽然很孤独,但也很幸福。”尔冬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