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局:凌晨三时与蹭睡者斗争

11.07.2015  07:11

原标题:都市夜读人——238盏灯下的24小时书店

  

  大众书局夜间读者。蒋迪雯摄

  “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美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

  “现在这个行业几乎没有谈资,不再有锋芒,好似一潭静水,无声无息,平庸,没有亮点,让我略感振奋的是我知道书店能够并且已经生存下来,它只不过是在三千年间变化非常缓慢而已。这倒是逛书店的一个乐趣,验证了最简单的事物是最恒久的。

  ——《书店的灯光》,曾在书店工作17年的美国作家刘易斯·布兹比

  夜上海是什么模样?“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并非全部。每每入夜,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职业各异、爱好不同,却都在城市中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彻夜沉醉在书的馨香中。

  也不仅仅在上海。当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当北京第一家24小时书店三联韬奋去年正式开业,当现今各地渐次诞生“24小时书店”,深夜阅读的文化现象悄然萌生。

  而在上海,首家24小时不打烊、已运行3年多的大众书局,正是我们持续一个月观察的夜读样本。

   暮色渐浓书店里的238盏灯

  位于二楼且缺少窗子的大众书局是一个与星辰日月相隔离的场所,屋顶24小时亮着的166盏小灯、6盏吊灯、18盏煤油灯以及48条灯管,让人实在难以根据书店内的光线来判断时间。不过,当门口半透明的塑料帘子很少再因为反复的掀起、落下而来回碰撞,当书店里无线网络的速度的数量级从1位升为3位,当印在木质地板上咯吱吱的脚步声成了打破周遭寂静的唯一声源时,你就知道,夜已经深了。

  夜里10时过后,福州路上的大众书局正式进入深夜经营,原本4扇开着的门也只剩下了一扇。晚9时30分准时开始上班的值班店员小张开始将几个宣传新书的易拉宝挪到那仅剩的一扇门的左侧,挡住其余已上了锁的门,随后又拉了一张闲置的桌子斜放在门口,使之留出一小段距离以保证进出畅通,自己则靠坐在不远处的一张藤椅上,手里拿着上次夜班理货时“相中”的书,听到声音就会抬眼看看那偶尔才被掀起的已不再透明的门帘。

  社科区的书架边倚着身材娇小的珠海女孩小陈,来旅游的她“误入”此地,索性就呆到了深夜。她一头抵在书架上,一边拿起书架上的书,遇到感兴趣却没开封的书便趁人不备迅速撕下书的塑封,然后团成一团塞在书架后面。

  自称不羁爱自由的杨先生身着黑衣、反戴印有骷髅头的黑色帽子,面前只放着两本比砖头还厚的《汉语成语大词典》——这是他自2013年起第N次深夜在此读词典了。

  从安徽农村来上海打工的女孩小宫是夜间书店中唯一一位坐在地板上读书的——尽管供休息的座椅离她只有三步之遥,但身着紫色运动服、背着黑色大书包的她还是习惯于随意坐在地上,腿蜷缩在身体一侧,上身靠在书架上,双手捧着一本张爱玲或汪曾祺,疲惫而又专注地看着。

  书店中还有一些身份各异的人,比如深夜睡不着觉而只身来夜读到黎明的大学生、因加班过久而错过末班地铁无奈来过夜的年轻白领……他们或伴着一杯咖啡安静看书,或徘徊于各个书架间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书脊。

  深夜有多漫长?记者蹲点的一个月,数清了书店屋顶的238盏灯。

  在过去的这3年多里,这238盏灯曾见证过无数深夜阅读的身影。在这些夜读人眼中,白天的书店更像一个嘈杂、拥挤的图书超市。而到了夜里,“深夜”、“书籍”、“独处”这3个词碰撞在一起,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喧闹的城市中,于他们而言简直是一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