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难招沪籍优秀大学生 生活成本高成为一道坎

13.03.2016  12:08

  东方网3月12日消息:目前又到中小学招聘教师的季节,中小学师资觅不到好生源再成热门话题,今天起本报将对此进行连续报道。两年前,沪郊某市级示范性高中校长带队前往复旦大学,而且开出年薪制,工资要比其他高校毕业的新教师高出一截,希望以此手段招来一些优秀的本区籍毕业生前往从教,结果无功而返。去年再度前往,又无果。类似情况在如今的中小学教师招聘中带有普遍性——优质教师难觅。

  教师待遇或许是师资招聘难的原因之一。年轻的本科毕业生工作四五年后拿到的工资可能仅有四五千元。一位中心城区的校长说,和十年前相比,中心城区在招聘时的吸引力越来越没优势。“生活成本比较高,别说买房了,就是租房也够呛。

  这位校长说,去年底,学校曾想招聘一名体育教师、一名数学教师,曾有两位合适的应聘者,其中一位还是985高校毕业的。一位家住青浦,一位家住南汇,最后皆因离家太远放弃了。那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招本区生源?一是中心城区这几年高中毕业生数量持续下跌,报考师范院校的本已凤毛麟角,二是即使招到了本区生源,过几年也会因为生活压力而流失。

  虽然都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但教师的收入明显分成“三六九等”,即在同等学历下,小学教师薪资要低于初中教师,初中则要低于高中。据一位接近相关政策研制的人士透露,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是由基本工资(也称起步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同等学历的本科毕业生,被招进小学、初中和高中时,他们的起步工资就会有差异,小学的基本工资是靠最低档,初中略高一档,高中再高一档,而且,在绩效工资的评定上,也是呈现学段越低钱越少的现象。

  近年来小学和初中招聘时很难觅得优秀毕业生,高中情况略好,但招来的硕士博士生,大多是外地生源。长此以往,小学和初中师资的式微,势必成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