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老师”扎根乡村小学——记嘉定区曹王小学朱淑敏

29.02.2016  12:03

朱淑敏和她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平凡老师不平凡

  丽丽是个叛逆的女孩,喜欢小偷小摸,每当问及原因时,她总是闷声不语。朱淑敏老师俯下身,凝视着女孩的眼睛,期待她的信任:“你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你说什么我都可以理解你。”瞬间,女孩眼泪夺眶而出,道出了心里的苦闷……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渐渐地,丽丽改变了不良行为习惯。

  朱淑敏是嘉定区曹王小学的一位基层语文教师、科研室主任,也是嘉定区教改试点的“种子老师”。她不是一位“只拿着书本教书”的老师,“让每个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是朱淑敏的最大愿望。

  用眼神和留守儿童“说话

  曹王小学是一所有着近110年历史的农村老校。但学校地处徐行镇,与江苏太仓毗邻,资源相对匮乏,一大批本地居民“南迁”到嘉定城区,留校的只有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有一晚,朱淑敏留校看护值勤时发现,强强喜欢在教室不停地捣乱。当瘦瘦小小的强强抬起头,一双明亮却带着几丝忧伤的眼神触动了她的心,那眼睛最深处似乎流着泪水。朱淑敏拿了盒酸奶给强强,并用双眼注视着他好一会:“晚上谁来接你呀?”“爸爸,他要很晚下班。”原来,强强妈妈在广州打工,经常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回家,小男孩显然是想妈妈了……此后,朱淑敏对强强特别关心,值班时和他说说话,帮他检查作业。渐渐地,男孩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还变为一个笑容灿烂的孩子。

  朱淑敏说,老师要能看到孩子最真实的内心,观察他们一举一动的细节,用心灵沟通,潜移默化地改变影响他们。

   不同孩子实施“差异教学

  曹王小学曾邀请第三方,对一年级学生原基础学习能力进行科学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同龄学生。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成长经历都有很大差异,唯有细心观察,才能给予个性化的差异教学。”一堂语文应用文作文课上,无论朱淑敏如何反复教,女孩晶晶始终学不会写“通知”。是不是女孩整体架构的空间感较弱?朱淑敏灵机一动,照着教室墙壁上的奖状,一一指出“通知”的具体架构,耐心指导晶晶模仿奖状的书写格式尝试学习写“通知”。果然,女孩依样画葫芦,很快掌握了。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一线教师,经过“种子工作坊”学习后,朱淑敏意识到,孩子需要获得学习能量,但不同孩子要因材施教。她的教案设计中,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家庭教育。但在校生源的家长不是包了三五亩地种菜的,就是在附近工厂打工的,根本没心思关心孩子,更别提开展亲子教育了。为此,朱淑敏和老师们组织“阳光妈妈”活动,指导妈妈们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再鼓励爸爸们也积极参与,将最新家庭教育理念与父母们分享交流。

   种子老师”发挥种子作用

  曾经,曹王小学一年流失8位骨干教师,这所百年老校一度处于被合并的边缘,老师们怨声载道。

  2009年,学校一项有关“基于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的项目成功申报了市级课题。作为主要参与人员,朱淑敏先对教师一一进行专业访谈。从老师们一开始的排斥,到最终纷纷表达自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看法,踏上“自我更新”行动,朱淑敏花了大量时间。

  如今,老师们有了成就感,更看到自我发展的可能和平台。“到市区参与课程方案评比,我们老师不拿奖不甘心。”校长俞建明说,近年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骨干教师市级以上刊物论文发表、课题开展等方面均大幅度提高。朱淑敏还协助校长,将校园变身为一个“大农场”,创新构建了农村孩子的“新田园课程”基地,农村孩子愈发自信、阳光,一所曾经举步维艰的薄弱农村学校发生了瞩目变化。

  朱淑敏引领的教学科研在嘉定数一数二,城区有学校三番五次想来挖她。还有人问她:“作为引进人才,从徐州大屯来到农村学校当老师,会不会没有成就感?”朱淑敏否认了这一说法。她多次放弃跳槽机会,选择扎根于农村。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