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门格只角(下)

14.09.2015  12:10
初九日癸未。晴,顺风。
巳刻舟至上海,泊小东门。……至小东门内访桐君(桐君,人名)不遇。城隍庙园茗饮。
十三日丁亥。晴。
移舟小东门,访桐君。至城隍庙茗饮。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咸丰八年夏五月


中国人的日记印成书的不少,而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所以有名,因为赵烈文是晚晴名臣曾国藩的幕僚。


咸丰八年,赵烈文尚未入幕,日记所记的,都是他在长三角一带晃悠,寻亲访友。那段时间,家在武进的他,至少跑了两次上海,每次都是“舟泊小东门”。
白天他就在老城厢活动,偶然也去“夷场”(租界)会友。可以想象的是,赵烈文从十六铺上船,经东门路,穿过城东门,首先进入方浜路。
方浜路
方浜路东西向。

(图:照片左侧,有一个巴洛克式楼顶的建筑,就是当年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裘天宝银楼,建于1920年,右侧的即是童涵春堂)

靠着人民路的那头,路北是童涵春堂,南边是家服装店。不过,服装店曾经被裘天宝银楼取代。而更早的时候,小东门曾有过一家名气很响的裘天宝银楼,弄不好老的裘天宝就在那栋楼。可是好景不长,“复辟”的裘天宝银楼没几年也关了。


童涵春的金子招牌始创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上海童涵春堂国药号,是今日上海的一家百年老店、名店。
它从开始时的单开间门面小店,经过童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二百多年来长盛不衰,被消费者誉为"金字招牌"的购物放心店,跻身于上海国药业四大户之一,并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顺着方浜路往西,不远处有家和小东门地段医院规模相当的小医院,浦光医院。

(图:老底子,城隍庙门前有条浜,就是现在方浜路的位置,这条浜填平后成路,上面的照片显示了当年成路之后的景象,两边已经开始有店铺,出现了初步人流如织的景象)医院对面有家照相馆。

关于这家店,有个恐怖的传说。说的是曾有人在那里拍了照,结果洗出来,照片出现一个陌生人的脸,而那个照相者不久就离奇死亡。后来,曾在这家照相馆工作的老人说,那个陌生的脸,是照相馆死去的小开。这当然是故事,可能还不止一个处流行过这个恐怖故事。而来源,大概和人们迷信拍照能摄人魂魄有关。

再往西,是四牌楼。和四牌楼相连的一条小路是丹凤路。丹凤路和梧桐路相交。这一片,应该和豫园主人潘氏有关。
过了四牌楼,是光启路。

现在,光启路方浜路口修个戏台,戏台名叫玄扈。徐光启的号确实叫玄扈,但是,徐光启和戏台有关系吗?再走几步,就是老城隍庙的前门了。

(图:大家不要误会,现在看到的玄扈戏台不是遗迹,而是1999年重新建造的,当时为了取名还经过热烈的讨论)

那一段方浜路因为有店,人总是不少。后来,更多的店开了出来,人也更多。大家吹牛的时候,说到踏脚踏车的水平,一句:阿拉现在就到方浜路去踏一圈。往往就能结束无休止的吵闹。

老城隍庙
最早的时候,城隍庙大门左手边,也就是对着三牌楼的那个地方,还没有高楼,是片平房。
夏天西瓜上市,上街沿支个雨棚,放着一排排长桌和条凳,都坐满了人,个个捧着半个西瓜,用色彩暗淡的铁皮调羹挖着吃。
此情此景无比壮观,那挖瓜和嚼瓜的声音,也无比庄严肃穆。只是卖瓜拿瓜的地方有些喧闹。再往西就是旧校场了。那时,还没有上海老街,那条路上只是些民居。
到底有没有“新城隍庙”?上海人说城隍庙,前面往往带个“”,因为,当时的的确确有个新城隍庙,就在延安东路以南、金陵西路以北的连云路一带。
(图:曾经热闹的新城隍庙,如今早已在2000年成了延中绿地的一部分)

造新城隍庙,是因为抗战时期,上海县城与租界隔绝,租界内香客不能到城里城隍庙去烧香拜佛。故有商人集资在这里的一片空地上租地造屋,建筑一座新邑庙和邑庙商场。


1941~1942年是最旺盛时期,1953年之后,逐渐冷落。1982年起,连云路上沿街设摊,供应鸟食、鸡禽、肉鸽等,后又辟小商品综合市场,市面颇为热闹。从家里出去。走四牌楼,转方浜路;或者走光启路转方浜路,五分钟就可以到城隍庙了。
我小时候,城隍庙里没有城隍,现在那个供奉城隍的大殿是个仓库。那扇朱漆的有点破旧的门,一直神秘的关着。后来,开了家商场,再后来城隍被请了回来,靠近方浜路的入口也被封了起来,进去要掏钱买票。上海的城隍姓秦,我大浦东浦江镇人。

(图:上海首任城隍老爷叫秦裕伯,“上海观察”曾刊文记录了历史上城隍老爷生日当天城隍庙的场景,上图记录的是民国时期,城隍出街巡游的场景)出城隍庙是福佑路和丽水路。
丽水路上没有金店,只有一家顾客总是很多的水果店。福佑路上也没有小商品批发市场,倒是有家文化电影院。现在,已经不在的电影院边上,是依然还在的上海老饭店。
巡道街和徐光启
上海撤镇建县,县衙就在城隍庙南。具体位置是学院路迤北,三牌楼四牌楼之间。这是一块不小的区域,足见县衙规模不小。
据说,在宣统年间,县衙东边的监狱,有大小房间一百多间。而现在唯一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条叫“县左街”的小路。但是,这条小马路和那个奇怪的路名,又能存在多久?
巡道街和消失的道前街

巡道街”,得名于曾设在这里的衙门。


第一任来上海的道台王澄慧,初来乍到,就购进东门内14亩民地,建“巡道衙门”。这个衙门大门向南,于是门前的那条路,就被叫作“道前街”,西侧的路,被叫作“巡道街”。


小刀会起义后,这里成为主攻对象,衙门建筑全部毁坏,后又原址重建。辛亥革命后,最后一任道台出逃租界。


(图:宣统三年的上海道台衙门)

原衙门作为上海革命政府警察厅机构,“道前街”被改为“警察厅路”;解放后,改为“金坛路”。今天,如果想找衙门旧址,它不在巡道街上,而在金坛路25号。


至于光启路当然和徐光启有关,徐光启故居叫九间楼,在光启路的南段,靠近城南了。难得的是这栋明代建筑,居然大部分被保存下来了。
(图:光启路菜场,6070年代还是弹格路;到了80年代,右边的照片里菜场已经看不到弹格路了)城隍庙这一头,是个菜场,光启路菜场。路不宽,两边都有水泥浇筑的摊子,四周用铁杆支起雨棚。一年四季,那些需要凭票供应的菜摊前,大清早总有人在排队。下午路过,经常看得到小孩把菜摊做乒乓球台,台上的球网是几块横卧的砖。学院路
我生在“红房子”,在学院路长大。小时候很奇怪,这条马路为什么叫学院路?
学院路东头靠近中华路小东门,往西穿过四牌楼、光启路和三牌楼。学院路的东段,除了五十八弄和永安里是石库门弄堂,聚奎街有几栋三层楼的新工房之外,都是简陋的棚屋,但这些地方和学院毫无关系。
然而,这里确曾有学宫。
(图:1931年的文庙魁星阁)按照县署规模推,这里的学宫也规模不小。先是镇学,又升格成县学,从元代开始,逐步扩大,到清代,学宫常年生员的名额有六七百人之多。
按照当时的制度,学宫、文庙一般建有魁星阁或聚奎阁,所以,紧靠着学院路又有一条聚奎街。学宫同样在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随后重建,迁到了老西门附近。
聚奎街的陈阿大


王洪文小兄弟,“五虎将”之一的陈阿大就出生在聚奎街,所以,独独在这条百米不到的小马路上,有几栋醒目的新工房。


在上海滩,陈阿大是数得着的“武斗英雄”、“造反大将”:
安亭事件”有他;“《解放日报》事件”有他;主张把1967年1月6日“彻底打倒上海市委”大会,从文化广场改到人民广场的是他;这年7月31日,在泰安路抓“支联站”头头有他;10月调动大批人马集中西郊、图谋围攻上海青浦县反对派的也是他……有天下午正呆在家里无聊,外面开始吵嚷起来,半天才听清,说是小东门中华路有“文攻武卫”在游行。
冲出门去,两三分钟就跑到东街中华路口。那里已经挤满了人,从人群中钻进去,远远看到一队人马从人民路小东门方向走来。
一排四人,全部穿着蓝色工装衣裤,戴着绿色钢盔,肩扛着长矛,铁制的矛头黑黝黝的,毫无光泽。那次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游行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说,华主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作者:费隽(“@江南油子”)未经作者和本网站授权,本篇文字不得转载。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