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长寿街道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机制

12.05.2015  17:42

普陀区长寿路街道辖区面积4.02平方公里,聚居了37个少数民族的3179名同胞,其中户籍人口1449人,常住人口938人。辖区内有上海最大的沪西清真寺、民族敬老院、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和碧真大饭店、傣家村大酒店等民族资源。多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扎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机制,通过“三个纳入”、“三大平台”、“三项举措”、“三项服务”、“三送项目”切实为少数民族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连续数年被评为“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称号。

一是立足“三个纳入”,保障少数民族同胞合法权益

街道将少数民族同胞的就业帮困工作纳入社区民生工作平台;将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回应落实纳入社区实事项目计划;将少数民族自我管理机制纳入社区工作体系。五年来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857人次,帮困355户次,助医助学197人次,为8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老人免费安装“安康通”,每天配送免费牛奶,合计达37万余元。

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社代会,收集书面建议53条。据此,由街道出资52余万元,推动完成了沪西清真寺“油改气”、礼拜广场顶棚搭建、防火安全工程等实事工程;通过与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的数次协商,解决了47名来沪少数民族“娃娃”的入学难题。

组织沪西清真寺与周边居委会开展“共建美好家园”系列活动,请清真寺阿訇和居民区书记一起做“老娘舅”,化解邻里纠纷;请少数民族同胞担任“规划师”,谋划主麻日民族摊位布置;请居民担任志愿者,共同整治清真寺周边环境。每周召开通气会,排摸安全隐患和纠纷“苗子”,消弭了民族宗教活动与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

二是架设“三大平台”,力求各族同胞共享改革成果

架设民族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位于市中心的沪西清真寺原规划礼拜人群300人,实际每周“主麻日”接待信众1500余名,重大节庆时接待逾8000信众。为此,街道牵头公安、工商、城管等14个职能部门组成民族工作综合服务平台,力保清真寺安全运转。特别是“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障宗教仪式有序进行。并将安保服务体系逐步覆盖到“泼水节”和傣家村大酒店民族民俗表演等全部少数民族活动,五年多来,无一例安全事故。

架设少数民族企业帮扶平台:除了应有的优惠政策,街道还组织企业服务方面的专家上门指导少数民族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为傣家村大酒店争取到了上海市旅游景点定点饭店的资质;组织民族企业职工287人次参加行业技能培训和比武,向来沪少数民族职工“夏送清凉、冬送温暖”。

架设民族互助共助慈善平台:组织20余家社区单位与民族敬老院共建结对,捐助金额43万余元。向遇到暂时性困难,但未达到低保标准或者户籍不在本街道的流动少数民族同胞,发放“慈善超市帮困卡”,解决其燃眉之急;每年传统节日,组织沪西清真寺制作清真糕点和传统糕点,送到周边小区困难家庭、独居老人的家里,营造了其乐融融的节日景象。

三是落实“三项举措”,推动民族关系和谐持续发展

探索民族特色课堂,助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资助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开设“民族民间美术欣赏与创作”、“京剧艺术”等特色课程,组织民族少儿运动会,邀请少数民族学生参观辖区内的纺织博物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馆等,激发起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奏响“民族文化三步曲”,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学民法:推进“民宗法宣传月”活动,五年多来开设各类民族法制讲座25场;展民风:开展“长寿共舞台·民族文化专场”、“中外学生民族文化节”等活动11次,让社区居民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知民俗:设立了民族团结活动室、民族文化图书架、民族知识大讲堂等活动场所。在传统节庆邀请来沪少数民族同胞吃“年夜饭”、包粽子,与居民“齐乐乐”。

发动少数民族志愿者,搭起民族和睦共舞台。积极倡导“社区资源服务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回馈社区建设”的双向共赢理念,联合沪西清真寺、傣家村大酒店等,成立了民族志愿者队伍,服务各族居民,参与社区公益,年均服务时间达1800余小时。在《长寿社区晨报》、政务微博等开设民族团结专栏,培育了范秀珍等一大批民族团结和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

四是健全“三项服务”,提升流动少数民族服务管理

建立健全服务与管理网络。建立长寿路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成立长寿路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事窗口,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关系,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实现由科室分头履职向综合服务管理转变。     

探索服务新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要求,实现由管理为主向服务管理并重、加强人文关怀转变。加强对少数民族人口、用工单位及出租房屋房东的政策宣传,提供房屋租赁、就业信息。充分发挥公办中小学在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落实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与本地居民的同等待遇,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制。整合管理资源,提升管理实效,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由社会化管理为主向专业化为主、社会化为辅转变。建立司法、劳保、工会为一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维权新体制,积极疏导化解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矛盾纠纷;加强劳动合同监督管理,受理劳资纠纷投诉,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劳动保障合理权益。

五是坚持“三送项目”,致力于老年人关爱服务

爱心菜”送关爱。引导社区单位积极参与帮困送温暖活动,通过发动爱心企业募捐,为社区内42户行动不方便、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老人每周提供一次上门送菜服务。为了将好事做好,根据季节转换,配上符合时令和老人需求的新鲜蔬菜,并确保50元/周标准的爱心菜都能按时、保质送到老人家中,切实缓解了特殊对象的实际困难问题,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健康奶”送健康。为了社区少数民族老人能有一个健康的晚年生活,自2006年开始,街道义务为社区内年满80周岁且人在户在的少数民族老人每人每天赠送牛奶一瓶,截止目前,已有149名少数民族老人享受该政策。同时,该项费用街道每月投入约10万余元。

养老院”送安心。街道长寿养老院位于社区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捷,现院内有6名少数民族老人,通过引进专门的清真灶头,为少数民族老人提供就餐服务。为进一步做好老人就餐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街道统战干部每月都会前往养老院食堂听取社区少数民族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妥善地协调解决为老助餐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将这一民生实事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