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毕业季】导师一句话 影响我一生 ——感念师恩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12.04.2017  10:40

      【编者按】他们普通,都是我们身边众多上理学子中的一员;他们闪耀,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们带着理想而来,在校园里脚踏实地,践行梦想。如今他们厚积而薄发,向着更远的远方去。临近毕业季,新闻中心推出2017届优秀毕业生系列报道,第一篇聚焦“引领研究生学子们勇敢前行的导师的一句话”主题。百花盛开,繁花相送,我们惟愿他们毕业之后的人生路上花香满园,前程似锦。

 

      【 人物名片 陈海将,光学硕士。在校期间参与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并作为第一作者,研究成果在SIC二区知名期刊上发表(影响因子6.198),参与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及其表面电子传导及场致电子发射的课题研究。曾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 导师语录 王小平:把每一个细节做好

谈到王小平教授,陈海将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由于跨专业的缘故,本来对物理不是太了解,但是听了导师的课,浅显易懂,感觉对物理那份排斥的情绪没有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导师也一直鼓励支持我。”作为导师,王小平教授始终给学生灌输:科研需要静下心来,把每一个细节做好,鼓励大家找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他身上我知道了,事情不分大小,都得认认真真地去做,脚踏实地。”

对待科研细致的王小平教授,在生活中并不是那么“高冷”。学习之余,导师也会组织学生打羽毛球、乒乓球,“发现王老师是打球的高手,整个课题组的同学几乎都被‘虐’了一遍。”

课上严谨治学、课后和学生打成一片,其实都是因为心里装着学生。“有一次在做实验时,我不小心将高压电源烧毁,但是给王老师汇报的时候,王老师并没有批评我,反而安慰我说‘实验有点小的意外没什么,只是下次一定得更加细心。’”

 

王小平教授与陈海将合影

 

        【 人物名片 唐彬,仪器仪表工程硕士。参加全国虚拟仪器大赛,获国家三等奖;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上海市二等奖。多次获校级奖学金等荣誉。

      【 导师语录 】金晅宏:做项目要静得下心,豁的出去

唐彬的言谈和她的人一样,小巧灵动,还透露着一点俏皮。在她看来,她非常幸运地选到了自己的师姐金晅宏作为导师。也许是因为年龄相仿,脾气相投,二人就像好朋友一般亲近。“金老师在她研究生期间获得了宝钢奖,仪器仪表奖,还担任过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翻译,她是LabVIEW(一种程序开发环境)大牛,她特别厉害,是我的偶像,嗯,或者可以说是女神。”唐彬毫不掩饰对导师金晅宏的敬佩和喜爱。

在唐彬看来,金老师作为一名女将,在工科领域钻研打拼实属不易,而平时生活中她又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印象深刻的是本科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她陪着我们一起通宵做比赛,为我们做好后勤保障买吃的,和我们一起调试程序,真的很难的看到一个女老师做到这样。”唐彬停顿了一下,又认真地补充道,“我真心敬她是条女汉子。”

在常人看来,女生与工科往往是绝缘的。但唐彬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已经参加多项专业相关竞赛,收获颇丰。这和她的导师身体力行的“女汉子风范”不无关系。也希望有更多的女生不受世俗压力的约束,在科研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唐彬(左二)团队在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赛中斩获国家三等奖

 

      人物名片 唐静,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硕士。负责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担任院研会副主席等多项职务。曾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 导师语录 】蔡锦达:你们既要低头划船,也要抬头看路

唐静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上蔡锦达的课时的情形。蔡老师坐在台下说:“给大家20分钟时间,把想从我这里学到的什么东西讲出来,我来回答你们。”

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授课时就会清楚地知道学生在哪些有所欠缺,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教授。“他完全把师生关系反过来了。”唐静说道,眼里满是崇拜。

虽然在教学上采取“放养”的模式,但是蔡锦达也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的动向。“你们既要低头划船,也要抬头看路。”这是将近一个月未见,蔡老师来到实验室时说的一句话,唐静一直用来鞭策自己。一是担心学生们的毕业答辩不过关,同时也是告诉大家有些事在自己做的同时也要和老师多沟通,避免走错方向。

唐静说,蔡老师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记得有一次,她和光电学院合作一个很大的项目,在做一个调试时她没控制好速度,导致一个大型的设备出了故障,工作人员抢修了一整天。蔡锦达得知此事后马上来电,首先批评她没有第一时间向他汇报,然后立马询问有没有伤到,之后又仔仔细细地把这个操作讲了好几遍。“导师再三强调,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第一时间和他说明,别害怕犯错误,要勇敢承担。”

 

导师们与唐静(右三)亲切合照,左二为蔡锦达老师


      【人物名片】 张春伟,工程热物理硕士。曾获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两项,发表多篇SCI一区文章。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导师语录 】崔国民:学术面前无长幼之分

这是刚入学时,崔国民教授送给每一位新生的话。在做科研时,崔国民主张会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放手让大家自己去决定和取舍,“导师足够的信任与包容使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潜能将课题完成的更好。谢谢导师给予的自由。”

在崔国民教授的办公室里,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每周一的课题讨论与汇报中,学生和老师围坐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有一次印象太深了,我和崔老师争论一个算法的问题。大概讲了有半个小时,搞的我头都大了,差点自我否定,不过最后我成功说服了老师。”就是这样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崔国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科研人。

在平日的相处中,崔国民教授也特别平易近人。张春伟特别提到,近期他在申博,导师不仅自己抽空写了专家推荐书,还专门打电话让别的老师帮忙写。“如今获得一切成绩,与我导师的高度信任和鼓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真的很感谢他。”张春伟强调。

整个对导师的回忆中,张春伟不断重复着“感谢”一词。

 

导师崔国民教授为张春伟指导课题


      【人物名片】 张文康,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国家级竞赛获奖证书一项,省市级一项,校级两项。担任校研究生会主席期间,组织各类活动50余项。获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优胜奖等多项市级以上奖项。

导师语录 】赵斌:学习是一个观察,实验,发现,总结的过程

张文康坦言,刚开始做科研时简直是无头苍蝇,经常出现实验失败、程序打乱、数据出错等各种情况,次数多了他也一度自问:我究竟适不适合做科研?在踌躇和徘徊的时候,导师主动调动他的资源为张文康作支撑,“他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张文康这样形容导师对他的意义。

“要说印象最深的事,是在最近的毕业答辩会上,我导师主动放下了手头繁忙的工作,来参加我的答辩。我后来才知道,他还不是其中的答辩评委,他只是单纯来看我答辩,保证我顺利完成最后这项任务。”这种守候、这种关怀、这种别具匠心、这种充满期待的眼神,无不表现出他们关键时刻并肩作战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导师赵斌与张文康毕业合影

供稿:新闻中心小记者 唐宇萌、王晴、梁思雨、李嘉豪、吴世娇、李强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