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大“青椒”在成长系列报道之一:对话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万征老师

16.03.2016  16:52

编者按 :大学青年教师被人们称为“青椒”,近年来随着我校的事业发展,“青椒”已经成为我校教书育人工作的生力军、主力军,代表着学校未来的希望。为了营造全校更加关心、关注青年教师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助力“青椒”茁壮成长,2016年1月,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工会、机关党委,共同开展聚焦海大“青椒”在成长系列报道活动,通过挖掘、报道“青椒”在教学科研一线做出的成绩,以及成长路上的经验教训等,以期激发广大师生不断前行的动力。

 

聚焦海大“青椒”在成长系列报道之一

将个人专业更好地融入学校特色中

——对话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万征老师

连日来,上海海事大学青年教师、交通运输学院万征等三位老师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评述文章的消息,经学校官网、官微和校园论坛等发布后,在广大师生中引起极大反响。大家纷纷为万征等老师点赞的同时,也为海大加油。不少老师表示,这是学校在科研创新发展中的一个良好开端和重要突破,坚持不懈地抓好特色学科和专业,是立校之本。《自然》杂志(影响因子42)以报道全球科学领域重要突破、提供深入性学术评论著称。我校教师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上发表评述文章,不仅展示了学校特色学科及教师团队的实力和水平,也极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新理念与方法,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热情。一些老师还表示,会以万征老师为学习榜样,继续努力工作,为海大发展添砖加瓦。

日前,黄有方校长与万征老师亲切座谈,了解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黄有方校长希望万征等广大青年教师将个人专业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处理好特色与水平的关系,在今后科学研究过程中,利用好自己的发展平台,占领学术至高点,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再接再厉,为扩大学校影响、建设特色学科、培养优秀学生作出不断努力,为海洋强国、海运强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他代表学校表示,各职能部门会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为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座谈中,万征老师介绍了自己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体会,分享了他在顶尖期刊发表文章的经验和感悟。精彩的座谈,如同一场头脑风暴,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现将对话及采访实录整理并呈送读者,以期解答青年教师成长中的疑惑,给广大教师以帮助和启迪。

在交叉学科领域寻求发展

Q :你认为你在《自然》(Nature)发表的文章,其独特性和领先性体现在哪里?

A:《自然》杂志以刊登生物、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文章为主,关于航运的文章之前在《自然》上几乎没见到过,而关于“绿色航运三步发展”的论述更是首篇。此次《自然》接受我们的文章,也凸显了我校航运特色的学科优势。

 

Q :你博士期间的专业与航运有关联吗?请问你是怎样做到将自己的专业与航运相结合的?

A:我2006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硕博连读,就读交通科技与政策专业。2013年进入我校任教以来,在航运和海事方面,我的突破口是环境议题。在国外期间,我看到许多环境保护做的很好的国家,他们的海港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也非常好。但同样在国内的一些海港及海滨城市,不管是空气质量还是水体质量,都大大不如同纬度的其他国家。我就一直在思考,航运业的发展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所以我就以此为引子,做了一些研究。

对于航运业而言,绿色航运才是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航运意味着提高运输能效、最大程度地减少运输过程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为了发展绿色航运,业界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节能环保管理措施,尤其是在船舶拆解、排放控制和港口管理三大领域。

 

Q :从一个学科专业融入另一学科专业困难吗?你如何看待在交叉学科领域发展的问题?

A:美国航运业与中国相比,港口老化,吞吐量低,效率也很低,航运业发展机会并不如中国好。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把在国外学到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新的学科中来,学会将个人专业融入学校特色学科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在进行专业研究时,要尽可能地与学校特色学科联系,鼓励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合作和思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校的特色专业结合,产生新的研究思想火花和灵感。

 

在科学研究中要耐得住寂寞

Q :做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A:和审稿人沟通是最难的,如果你的回复不得当,努力就有可能付之东流。文字的表述会和自己思维产生差异。有时候审稿人会产生误解,就会去质疑你的观点,但你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去和他沟通,去讨论,让他觉得你是有道理的。

写作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深入地去写。再就是等待审稿人的意见,期刊做决定的时间。作者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想着今天论文研究完成了,马上就可以发表出来。审稿时编辑会提出很多不同的修改意见,慢慢去沟通并修改,不能急躁。有些国际审稿会比较长,六个月,甚至一年。

善于沟通也很重要,写文章就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别人,让对方欣赏到你的亮点。要把“亮点”最大化提“”,不然在众多投稿中就会被埋没掉。立意要新颖;好思想要转化为动笔,否则就会转瞬即逝;敢于挑战,向权威挑战;从审稿人建议中不断改进;发稿结束后,要不停地总结,温故而知新,发现新的亮点。

 

Q :如何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A: 钱伟长院士曾经说过:“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适当的科研经历,教书育人将拘泥于课本,很容易照本宣科。教学相长,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往往给予我科研上的灵感和学术上的思考,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提问,却往往为我带来新的思维亮点,虽然不成熟,但能促使我进一步查找文献,探索新的研究机会,可能一篇新的论文就诞生了。

教学重要,与学生沟通也很重要,学生对我的评教很好。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其实效果也不太好,但我通过学生回馈不停地自我调整,并不断地向老教师学习授课技巧,一学期磨练之后,教学水平就提高了很多。

 

把国外学到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新学科中来

Q :在美国5年的游学经历对你的人生影响。

A: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我最大的收获。我的导师DanSperling教授是交通技术评估领域、交通的能源与环境、交通政策领域的权威专家,美国国家学术委员会终生委员。即使工作非常繁忙,Sperling教授对我的任何邮件都能当天回复,我反馈的任何论文初稿Sperling教授都会一句一句审阅并作批注,这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带来很大影响。

另外,我觉得学到了很好的思维方法,我很认同黄校长关于大学的教育本质上讲就是人的教育,一所大学要有人文教育这种观点,因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维方法,决定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正是在求学期间学到了很多好的思维方法,所以才可以更好地从一个专业背景融入到另一个专业背景。专业背景不好的话还可以学,但如果没有好的思维方法和开拓的眼界,你就只能局限于文献中,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要学会寻找多个学科间的交叉点。黄校长一直强调,要把握好水平与特色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水平的高度,特色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感谢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否则我也就很难进入到NATURE 的视野当中。

 

Q :谈谈你在海事大学工作生活的感受和下一步的打算。

A:海事大学有聪颖优秀的学生和专业的师资团队,我从未想过自己有机会和大家在一起从事教育事业,感谢师生们对青年教师的包容、关爱和支持。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老前辈们的点拨与无私帮助,由衷感谢学校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平台,我会再接再厉,努力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报道链接:

万征,获美国加州大学中国交通能源中心博士学位,曾任国际华人交通运输学会北加州分会秘书长,现为我校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有关公共交通政策、能源安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2013年进入我校以来,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7项,参与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教学成果获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在SCI/SSCI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2篇,获学校顶级期刊论文培育基金资助;同时参与《尼尔森报告》、《能源专报》等内参的编辑出版工作,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意见。在学生评教中,名列全院前列,课程教学获得学生和学校教学督导组好评。

交通运输学院葛颖恩院长表示,近几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不管是学校引进的教师,还是学校“三大计划”培养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中都非常努力。在不少老教师的以身作则下,学院目前学术氛围浓厚,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热情很高。2013年,万征老师以人才引进形式加盟学院以来,一直很有想法,做人很朴实,做事很有热情,也很有干劲。“我们生活中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有想法后能进一步落实的人。万征老师有想法后能够去落实去完成,并形成最终的成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

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冯晨曦也表示,万征老师能将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相结合,注重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教育科研成果,并以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万征老师讲课非常精彩,很有激情,很受学生们的欢迎。2013年任教以来,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浦江人才等称号。

撰稿、摄影: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