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寒潮·本市各行业职工坚守一线温暖城市

11.01.2021  20:41

邮包满载,他们是风雨无阻的“信使

——走近寒潮下的一线报刊投递员

  1月的上海寒意袭人,大街小巷里市民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步履匆匆。冬季最冷的日子里,虽然很多人不想出门,但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仍有许多人早出晚归,保障着城市生活的有序运行,报刊投递员正是其中之一。1月8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虹口邮政支局,跟随一线投递员们体验寒冬中“信使”的忙碌。

   再冷也不能耽误投递

  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虹口邮政支局。强冷空气来袭,上海气温持续徘徊在冰点以下,创出本世纪以来同期最低温度。寒风瑟瑟不禁让人裹紧棉衣、缩起手脚,但支局内外却是一番热闹景象。当天需要配发的报刊、信件已经陆续抵达,早晨七点起,这里的邮递员全部上岗,点报、套报、标记,一个个工位上,他们手势熟练,一叠叠报纸被精准分配打包,等待当天的配送。

  投递员王龙行,今年32岁,是支局投递的骨干力量。遇到记者时,他正提着满满一大包报刊信件准备出门。2013年,王龙行从老家来到上海,选择成为了一名投递员,他向记者介绍,和其他快递行业不太一样,快递一般只有包裹,但是邮政投递种类很多,有报纸、杂志、普通信件,还有挂号信,其中报刊投递涉及到点报、套报,工序比较复杂。“掌握所有这些基本功,最快也要一个月,并需要经过初级工考核才能正式上岗。”戴上头盔、口罩,竖起棉衣的领子,王龙行说,自己的第一站是附近的一处老城厢。

   2.2平方公里“门儿清

  骑上电瓶车,王龙行详细地向记者介绍起老城厢里的每个门牌。“不像是写字楼、商品房,老房子里通常一个门牌号下有好几家,有时一个门牌号下还有些同一个姓氏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做到细致,每家每户仔细核对记在心里。”按照惯例,投递员不需要把报纸杂志送上门,但如果得知哪家哪户是行动不便的老人,王龙行和同事通常还会把信件送到对方家中。“举手之劳,力所能及为老人提供一些方便。

  记者也注意到,在极寒天气的投递过程中,虽棉衣加身、全副武装,寒风中骑着电瓶车的王龙行并没有戴手套。他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报纸比较薄,戴上手套的话,很容易多投。不戴手套让报纸投递更精准,但也更容易冻伤,不过他不以为意,“我们年轻人多爬几层楼梯,冷风里冻一冻,不要紧的。天冷就多穿点儿,主要还是把工作做好。

  这处老城厢是王行龙的第一站,从这里他开始了一整天的外出投递工作。虹口营业部的投递范围有2.2平方公里,每个投递员不仅要做到对自己投递范围“门儿清”,还要对整个2.2平方公里的地界熟记在心,以便在其他同事调休时可以顶上。

   细心呵护每一份邮件

  虹口支局的经理王其宽是一位由基层邮递员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曾获评“全国五星投递员”。他告诉记者,自己2008年在老家江苏看到了一份邮政的招聘启事,带着这份招聘启事,他决定来上海闯一闯。“当时我的第一站,就是这个虹口营业部。” 13年间,王其宽从一个基层投递员到担任管理工作,用自己的努力逐步赢得事业上的成绩。他说,“细心呵护每一份邮件”是自己坚信的职业准则,也是他如今对投递员讲得最多的要求。

  “其实天气冷,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其次的,大家坚持一下没什么挺不过去的。最怕的还是下雨下雪。”他告诉记者,雨雪会打湿信件和报纸,送到市民手里,报纸皱巴巴的,这时候邮递员心里才是最难受的。每每遇到雨雪天气,每个邮递员根本顾不上自己,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市民的报纸和信件。

  全年无休,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简单,却承载了“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邮政使命。他们是万千投递员中的一员,也是中国邮政作为行业“国家队”的鲜活名片。

寒潮天柴油加注量增加了4倍

加油站员工通宵达旦助力保供应

  寒潮来袭,位于沪南路上的中石化北蔡加油站里,车辆排起了长龙。趁着车辆进站的间隙,站长张建根用力裹紧羽绒服的帽子,随即又迎了上去。这家沪上中心城区内-10号柴油销量最高的站点,这几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排队车辆曾一度绵延近2公里,24小时络绎不绝。

   棉衣里还有两件羊毛衫

  “冷!”加油站职工赵佳清用一个字打开了话匣子。

  寒潮天里,他在寒风中一站就是4个小时,忙得连水都喝不上一口。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有种火辣辣的感觉。“加油也是体力活,多走动,好像就不那么冷了。”午夜时分,当他钻进办公室,想要掏出手机看看时间时,双手都不听使唤了,手机啪嗒掉落在地。

  “好在衣服还厚实。”他暗暗庆幸,说着,还扒开领子向记者展示,除了蓝色的棉大衣外,里面还有两件羊毛衫。“裹得像个粽子。

  在加油站里,所有员工都统一穿着蓝色的棉衣工服。张建根透露,这衣服是公司特意定制的,外面防水,里面加绒,可谓“保暖神器”。记者发现,除了这一件棉大衣,每个员工从头到脚都“全副武装”,蓝色的厚长裤、毛线手套,甚至连皮鞋都是加绒款。

  对于寒潮的再度来袭,张建根已经成竹在胸。这次,他特地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帽子也被打了两个固定结。一周前寒潮来袭时的场景,他还历历在目。“那天阴雨,加油站里的车又络绎不绝,一直从早上10点忙到晚上12点,就连午饭也是叫外卖的。

  当车流渐渐减少时,张建根才发现,自己的双脚早已被雨水打湿,袜子像是在水里浸过一样。“到办公室把袜子脱了,赤脚穿鞋继续上。”看着站里源源不断涌入的车辆,他没有犹豫。

   一天为300多辆车加油

  寒潮天里,北蔡加油站这个原来的“汽油大站”,一下子成了“柴油大站”。作为方圆7公里内唯一一家供应-10号柴油的网点,不少面包车、大巴纷纷涌入。原来一天只加1万升柴油的站点里,近来每天消耗柴油量近5万升。

  “加一辆汽油车,50升的油箱,要不了2分钟就能完成。现在一辆大客车油箱超过200升,加一辆车算上结账时间,要近10分钟。这就造成了排队越来越长,甚至堵到了路面上。”张建根介绍说,最夸张的一次,加油站前排起了2公里的长队。

  为了缓解拥堵,他将入站车辆划分到了2个车道,每天都有加油站员工和辅警在门口引导秩序,加快车辆通行的速度。

  张建根拉了拉口罩,朝着进站车辆挥手。他已经不记得这是今天引导的第几辆车,从数字上估算,这一天,一个员工要为300多辆车加油。打开油箱盖旋开盖子,拉出油枪,收钱找零……几个小时下来,张建根感到两行鼻涕不自觉地流下来了,他顾不上擦,用力吸了下。

   红糖姜茶温暖身心

  北蔡加油站是一座24小时加油站,寒潮天的一个夜晚,也要售出2万多升油。

  “基本没有停。”这天正值夜班的赵佳清说,加油站里的夜班,是真正的“不眠之夜”。“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短暂的空档时间,还要检查一下加油机,看看设备有没有渗漏,旋钮有没有拧紧。有时候刚检查完,就有车开进站了。”他哈了一口气,隔着口罩都飘出了一阵白雾。

  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钻进办公室的片刻时光。凌晨时分,他脱去手套,双手捧着一杯热腾腾的红糖姜茶,这是难得的奢侈享受。“这样的机会不多,虽说是到了室内,但要时刻关注着站里的情况。

  张建根说,姜茶是公司在寒潮天里特意为加油站员工准备的。“泡上一杯,驱散寒意,身子一下子暖和了。”三大袋的红糖姜茶,在办公室的一隅,陪伴着寒日里的员工,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

  寒风依旧劲吹,张建根裹上棉衣,使劲扯了扯拉链,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寒潮中的城市守护者

  上周受强冷空气影响,上海遭遇了一波“霸王级”低温寒潮,城市运营管理迎来一场“大考”。尽管如此,整座城市的运转不但没有停滞,反而更高效地运转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广大职工特别是户外工作者,不惧大风与严寒,守护城市的安全有序。环卫工人早出晚归,对易结冰路段进行巡查处理;快递外卖小哥奔走于大街小巷,为市民送上生活所需;建筑工人加班加点,确保工程项目如期推进……他们以点滴的奋斗汇聚成暖流,温暖着这座城。

    作者:李嘉宝 邵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