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统计部门:27.8%家长希望子女进入国有企业

14.07.2015  10:59

  小学时,老师们常常会出这样一道作文题:“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对于老师的发问,很多孩子们会给出科学家、医生、老师等形形色色的答案。年幼的他们对于职业的概念懵懵懂懂,嘴边所迸出的回答,很多都来自于父母的意志。然而,成年之后,当他们真正踏上求职之路时,他们是否还会接受来自家长的意见呢?

   统计显示:家长期望与孩子求职存在背离

  近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会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806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家长进行调查,发现51.5%的受访家长希望子女进入机关事业单位,27.8%希望子女进入国有企业。调查同时显示,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家长更偏向子女走自己的“老路”,分别有64.6%、40.6%的受访家长希望子女进入同类单位就业。不难看出,家长对子女就业“求稳”心态较浓,机关事业单位仍是父母眼中子女的就业首选。

  而据去年本市媒体报道,上海公务员考试连续第二年出现招录职位、报考人数“双降”情况。两组数据不难得出,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现实求职存在一定的背离状况。

   随机调查:仅两成人接受父母建议

  你的择业受到家长影响吗?日前,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20位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职场老兵”以及刚走出校园面临求职状态的“职场新鲜人”。

  当被问及求职时是否会听从父母的建议,80%的受访者表示,会听建议但不会采纳,仅有20%的人选择了听从父母的建议。

  即将毕业的就读于某医科大学的施同学就是一名有着自己主张的受访者。“填报志愿时,父母就希望我读金融,认为医生这行太苦,不适合女孩子干。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做一名医生奋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施同学说。

  无独有偶,父母都是公务员的小金,在从国外读研回来后,并没有秉承父母的观念报考公务员,而是选择创业,为此家里闹出了一场小“革命”。“我爸妈认为创业成功的几率太小,他们宁愿我安安分分拿着稳定工资过着旱涝保收的日子,也不愿意我去冒全盘失败的风险。”小金说,在和爸妈僵持了1个多月后,爸妈拗不过自己,同意给她2年的时间拼搏一下。和上述情况不同的是,大学专业学习英文的小徐在求职时就一门心思地将就业范围框在了“教师”这一职业上。“我的外公外婆和妈妈都是老师。他们都很希望我能继承衣钵。我也没有想过从事其他的职业。毕业之后,我就很自然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小徐说。

   专家观点:听从与否,不能“一刀切

  人力资源专家屈辉认为,孩子们在择业时,对于是否应该听从家长们的建议,不能片面地“一刀切”,而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实践经验等综合考量。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思考更多是从自身兴趣等角度出发,缺乏全局性的谋划。而家长们毕竟都有着多年的社会经验,会更为理性地结合孩子们的自身特点,为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方向、职业前途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建议。”屈辉认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道路,很大一部分的决定因素在于孩子自身的个人能力、社会经验、性格特点等综合条件,是要因人而异的。

  她举例说:“如果一个孩子资质平平,没有丝毫的社会实践经验,性格也比较腼腆,抗压力差,让这样的孩子一毕业之后出去创业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沟通能力佳,创造性思维活跃,抗压力强,那么当他想出去创业时,不妨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