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第一次家访:家长有“新校情绪” 学情水平参差不齐

31.08.2015  02:24

  编者按

  本市中小学开学在即。今年,在上海率先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课堂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关注。坚持“零起点”教学,小学新生要学怎样的新规矩?上海高招新政发布后,高中生家长是否面临全新选择题?奋斗在一线的老师们,又有着怎样的困惑与积极的探索?即日起,本报推出“开学进行时”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这几年,因为人户分离等学生住得分散,家访半径已经从宝山扩展至普陀、闸北。”昨天,有20年教龄的行知小学语文教师毛沛曦说,“不过,再远也得访到!”记者了解到,毛老师家访的最高记录是从早到晚,一天15家。

  开学在即,对本市约16万名即将入读小学的新生家庭来说,最忐忑的恐怕就是班主任的第一次家访。但很少有人知道,近年来和学生及其家长的第一次正式碰面,也让老师们平添不少新烦恼。

  家长“新校情绪”,如何解?

  “刚走进桃园新村小许的家,小许爸爸就坦率地说,没想到会进我们学校,挺失望的。”嘉定一中附属小学一(2)班班主任王益记忆犹新。原来,嘉定一中附小对口的地块,往年对口的是三所不错的学校。今年,嘉定区希望在这一区块打造一所高质量学校。作为新校,嘉定一中附属小学第一次招生,且只有一个年级。为此,一些家长有情绪,疑虑孩子会不会成为新学校的“小白鼠”。

  王老师遇到的“新校情绪”,并非个例。为应对上海人口增长,至2015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计划新建学校430所左右。其中,335所为公建配套学校,增建学校为95所。其中,今年新开办小学17所。

  与小许的家长交流中,王老师从区里打造好学校的投入,说到从各校调入的骨干教师、专门订购的保护孩子视力的新课桌椅,连校服式样这些细枝末节也不放过。最让小许爸爸动心的是,中科院研究所的专家将成为孩子的校外老师,“这么说,我们并不是倒霉的试验品。

  新生水平参差,如何教?

  7月的一天,虹口区广灵路小学一(1)班班主任余毅走进小方家。小方的爸爸妈妈介绍情况时着重强调,“拼音已经在学了。

  近年来,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完成了大量学科类知识学习。很多老师在家访中发现,学生知识点掌握水平差异巨大,有的什么都没学过,有的已经会100以内加减、识写几千个字。这样的学情,怎么教?

  “水平参差的学情,可以通过不同深度的课堂提问等教学手段,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余老师坦言,学科学习,还包括对学科兴趣的培养,书写、计算规范的教导,思辨能力的训练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大部分孩子依然是“零基础”。教学,就是在课堂中,让这些日积月累、润物无声。

   记者博客

  老师也有“红包焦虑症

  开学前的家访阶段,不少新生家长群里集中的话题之一,便是红包——“准备送吗?”“收了吗?”“不肯收怎么办?”曾有人将其命名为“红包焦虑症”。然而,笔者近期在采访老师家访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老师们也有“红包焦虑症”。

  毋庸讳言,当前个别老师触碰收红包这个“师德红线”问题确实存在,但绝大部分老师更痛苦于怎么拒绝红包。有位老师印象深刻:一次开着车去家访,在来回推拒了几次后,学生的爸爸隔着车窗硬是把红包扔在她的副驾驶座上转身便走,她不得不下车飞奔追赶。

  在许多老师眼中,收红包不仅是师德大忌,对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也有影响。更严重的是,送红包本身也反映一些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

  老师在“不收红包”外,是否还能做到更多?目前,包括行知小学在内的多所学校对教师家访专门立规,提前培训如何家访,甚至规定“自带饮用水”。这不失为对家长一种明确而有力的表态。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