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朱兰:绝不当"开药医生" 有大批"铁杆粉丝"

26.01.2015  06:13

  过去这半年,朱兰绝对是上海家庭医生圈里的“明星人物”,拿奖拿到手软。中国医师奖——我国医师行业最高奖项,她是上海唯一的社区医生获奖者。还有上海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得知这些获奖消息,社区老百姓心情竟有些矛盾,担心“千万别因为宣传太多,把兰姑娘调走啊”。

  朱兰工作的地方在徐汇区斜土社区。这是上海有名的“医疗高地”,社区周边三甲医院林立,中山医院、龙华医院、肿瘤医院等都近在咫尺,但斜土社区有一个怪现象:这里的百姓愿意安安心心留在社区看病。就因为这里有一个人气颇高的家庭医生——朱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朱兰与社区百姓的医患故事,或许对推进这项服务关系具有一些启发意义。

  “兰姑娘”有真本事

  房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前列腺肿瘤……老戴可算得“一身毛病”。他是老知识分子,从前并不相信社区医院,“这里的医生没本事,看病还是要去三级医院”。可2012年,碰到朱兰后,他的看法改变了。

  那年冬天,上海接连下了几天雪。老戴因糖尿病、高血压并发心脏病,一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街上,心脏阵阵发痛。大医院诊断为“阵发性房颤”。医生说,这病只有开刀才能根治。听说手术费5万元,家里经济条件有限的老戴没再多问,拖着病怏怏的身体回家了。

  “去看看斜土的兰姑娘吧,她或许有办法。”对于老邻居的提醒,老戴将信将疑,挂了朱医生的号。没想到,从每天吃点啥,到怎么用药、每顿药怎么吃,从体重情况,到心脏症状……朱兰把病情问了个“底朝天”,最后回复老伯,“您先回家,药方我过两天开给您。”两天后,一张细致的药方交到老戴手里,接着还不停调整药品搭配或药量……几年时间里,老戴房颤再没犯过,不仅医药费节约下来,更免去了开刀之苦。

  老戴说,他这条命是朱医生救回来的,从此,他成了斜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客”。

  绝不当“开药医生

  皮肤白净、身形瘦削,朱兰看上去年纪轻轻,其实已从医整整16年。此前,她是二级医院的心内科医生。2011年,上海试点家庭医生制,她转型成为一名全科家庭医生。其间,她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再学习的过程,这股学习劲头,她延续至今。

  针对社区慢性病“井喷”的现状,她积极研究探索慢性病群组干预管理新模式。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斜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启动“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新型管理模式项目”,朱兰是负责人之一。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使得700多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获得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认可。

  社区居民眼中朱兰“办法很多”,但很少人知道她有多钻研。这些年,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不是在办公室翻看文献,就是在图书馆或医学院的实验室中度过。

  对于国内外医学最新进展,朱兰如数家珍:“与传统高血压治疗不同,现在研究认为,应该尽量在短时间内让病患血压达标,以保护身体靶器官……

  最近这几年,朱兰顺利完成了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先后承担8项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0多篇,获得上海市第十届银蛇奖提名、徐汇区医疗卫生技术奖……

  会科研、爱钻研,还治毛病,她打破了老百姓心目中社区医生就是“开药医生”的固有印象。朱兰认为:“全科的服务标准不应该比三级医院差!

  就守在居民身边

  朱兰说,当社区医生的确和在二三级医院工作很不同,除了医疗工作,还需要面对很多社区的事务性工作。比如,近期一年一度的社区大肠癌筛查要来了,我们得先到社区贴通知,提前宣传,然后组织收大便,每个社区排好时间,还可能得做些问卷,再把数据输入电脑,送到大医院。

  这些年,在朱兰手里,早期发现的大肠癌、肺癌早期患者很多,其他疾病在大医院治疗后在她手里成功康复的亦不计其数。日晖二村的老袁曾突发中风导致半身瘫痪。他本是一个能干人,接受不了打击,“当时都想跳楼了”。病情稳定从大医院回来后,朱兰走进他家,给老袁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康复方案,如今老袁已经能撑个拐杖自己去小区散步了。从此他家三代人看病都找朱兰。

  在斜土社区走访,记者听到形容朱兰最多的词是“定心”——像这样的医生一定要登报表扬,要给上海全市人知道,有这样好脾气、技术一流的医生在身边,真的让人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