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呼唤新型农民归乡“集结”

16.08.2014  16:27

自2007年松江探索“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至今,本市在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过程中总结出“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4个主要特征,探索出一条具有都市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2013年,家庭农场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在农业补贴资金、承包土地流转、政策奖补、培训等方面,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记者 欧阳蕾昵                    

【印象】新一代“农场主”唱主角

家庭农场能激发农民生产经营的内生动力,是培育第二代农民的最有效途径。学历高,会电脑,干劲足,思路新,市场意识也更强。“农二代”加盟家庭农场,给延续多年的农村生产和销售方式带来新风,他们在继承中扬弃父辈的生活模式,也对农民这份“职业”有了全新的诠释。

好货卖好价”,80后农场主干劲足

盛夏时节,20亩“亭林雪瓜”进入了采收季。顶着“上海本土四大名瓜”头衔,“亭林雪瓜”在市场上十分抢手,12元/斤的价格在市区仍然供不应求。从“金山草莓”到“金山小皇冠”西瓜,今年开始,夏剑峰和家人一直忙得没有喘息的机会,但看着亲手种下的农产品“好货卖好价”,再累夏剑峰也觉得值。今年33岁的夏剑峰,正是金山最年轻的“家庭农场主”之一。

夏剑峰原先在镇上一家外资企业上班,因不忍让年过六旬的父母亲太辛苦,8年前他辞工回家帮忙。一开始,夏建峰将家里十几亩承包地改种花卉,但因规模太小,每年只有三四万元收入。2010年,金山区农委开始推进“金山小皇冠”西甜瓜和“金山草莓”种植后,夏建峰拿到了30多亩流转土地,收入增加到十几万元,这让他开始安下心来当“职业农民”。2013年夏剑峰种了20亩草莓、10亩西瓜和40亩水稻,收入达到近50万元。秋收后他又申请今年再增加60亩水稻,如果没有特别严重的灾害,估计2014全年总收入将达七八十万元。

现在全家一起出动共同打理家庭农场,今年哥哥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目前,除了自家人以外,还聘用了5个长工,忙的时候再请五六个季节工,都是本地人来做。”夏剑峰介绍说,他的务农技术是跟父母亲这对“土专家”学的,但销售这部分还是他们年轻人在行。传统的种植方式加上科学的管理,才使家庭农场越做越好。夏剑峰回忆刚当农民那时,也不大下田干活。但真正沉下心来,自己慢慢也习惯了干农活,每天下地已成了习惯。

现在种水稻的机械化水平较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基本形成,插秧、收割都可请专业农机合作社来做。”夏剑峰说,2013年他的家庭农场产值1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130万元,看到他经营家庭农场收入颇为可观,村里另几位年轻人动了心,现在周围已有好几个也开始当农民了。

多面能手”乐享乡野生活

在松江区泖港镇,34岁的“农二代”李春风,边种田,边养猪,并兼做农机手。一到农忙时节,他靠一己之力,笃笃定定应付一揽子活儿。这份勤劳,给李春风换来了30余万元年收入。同样在松江,叶榭镇家庭农场主孙红荣放弃了在企业做销售高管的职位,5年前,36岁的他重回家乡从父辈手里接过了家庭农场主的班。当时,孙红荣心里就有了一张关于绿色农业发展的“蓝图”。如今,孙红荣的品牌稻米已经让他的年收入达到20万元。除了经济效益外,孙红荣更乐享于“职业农民”一年两季“农忙”夹着“农闲”的生活方式。

过去几十年,郊区农村劳动力普遍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二代”放弃了城市生活,选择“回归乡野”。一些“农二代”边种菜,边种田,发展“粮经复合型农业”;还有些“农二代”在种田的同时,兼做农机活儿。相比父辈,“农二代”对新科技、新技术所能带来的劳作改善,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多面手”的角色为他们赢得可观的收入。

农业不可能完全像工业流水线那样实现标准化,更需要负责任的精心呵护,因而十分适合家庭经营。从松江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看,家庭农场经营者年龄以46—55岁这个年龄段为主体,出现了第二代农民加入农业生产,比面上农业生产经营者平均年轻5岁。目前,松江区农委积极推广和鼓励家庭农场由“农二代”接班。在向父辈取经的同时,松江区农委在田间地头开设的课堂,从耕作、播种,到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每个环节均有专人指导,确保了“农二代”在劳作中误差的降低;农作物成熟后,将由粮管所统一收购,也免去了销售压力。

【模式】优势互补“混合”经营

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发展家庭农场都是基础。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家庭农场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应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互助联动,家庭农场合作社实现“共赢

圈里的朋友都重视农业,我也希望家人朋友能吃到放心、安全的农产品。想着种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1979年出生的刘华原本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朋友多、人脉广,收入也不菲。去年,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加入了由上海静笃果蔬合作社自创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承包下50亩地,种上马兰头、金银花、草莓还有小黄瓜,一年辛苦劳作盈利40万元,刘华在农业上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静笃合作社地处浦东老港镇欣河村,成立于2011年8月,现有基地面积1020亩,主要产品有稻米、翠冠梨、南汇水蜜桃、葡萄、时鲜蔬菜等。在静笃合作社,像刘华这样的家庭农场有6户。家庭农场所承租地毋需支付费用,租金部分通过合作社产品品牌终端销售优势所产生的增值部分来抵充。更让家庭农场主安心的是,种出来的产品不用自己费力去找销路,只要产品符合标准,全由合作社一揽子包销,将家庭农场面对市场的风险降到最低。

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兼容并蓄,是静笃合作社在探索多元创新发展中的又一次有益尝试。用合作社带动家庭农场,让家庭农场成为合作社的“润滑剂”,这种优势互补的互动发展模式让热爱种田或有志于在农业上有所作为的人们有了新选择。

据合作社负责人奚岸介绍,静笃合作社将土地按照种植种类,分给若干个具有种植经验的农户种植农产品。家庭农场负责产中环节(即农产品种植),一个家庭农场就相当于一条生产流水线,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生产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合作社负责产前环节(即生产资料供给、生产标准制定、生产计划实施)和产后环节(即市场开拓和产品销售服务)。这一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合作社生产和管理成本,使合作社管理者有更多精力用于市场开拓和品牌增值,也有利于激发“家庭农场主”潜能,实现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共赢。

奚岸表示,像刘华那样的家庭农场,目前共有6家,规模从50亩至100亩不等。有种水稻的,种西甜瓜的,种梨的,也有种蔬菜的。对于加入合作社,家庭农场主最感兴趣的便是:种好自己的地,销售不必愁。对于奚岸而言,6家家庭农场能形成“抱团效应”,比如大的单子接过来,需要三五十吨的产品,几个家庭农场就能一起供货。

几个家庭农场以水旱轮作为特点,比如种植60—80亩水稻,必须再种上20亩左右的经济作物来维持营利平衡。”奚岸表示,目前家庭农场的农产品统一使用合作社“千年农夫”品牌,

今年2月,农业部印发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为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家庭农场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日前,在走访本市郊区部分家庭农场后记者发现,发展家庭农场,改变了农业分散零乱的布局,让农业由多数农民家庭的副业转变为少数农民家庭的主业,保护了耕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杜绝了农地无序流转、闲置甚至抛荒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家庭农场留住和培育了一支现代农民队伍,让想种地、会种地的新型职业农民重燃对土地的热情。

目前,上海正在探索不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的“混合经营”模式,以家庭农场作为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升级版”,并与合作社及龙头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建立起相对平等地位和利益联结的平衡机制。

2012年起,与全市拥有305个网点,服务220个社区的东方社区信息苑合作,并吸引2000多个居民来合作社采摘。再比如,在漕河泾开发区及本市多个社区、医院、部队里,每天有近10万人消费静笃合作社“千年农夫”无公害蔬果与大米。

奚岸说,以家庭农场为单元,让农户自行打理手中的农田,完成价值创造,有利于激发家庭农场主各自种田潜能。一旦进入角色,致富的动力会驱使家庭农场主自觉“种好自己的田,打好自己的粮”,而合作社的供给能力会因此明显提升,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彼此得以实现利益共赢。奚岸坦言,他选择家庭农场主的基本标准是;本地户籍,有知识或种田经验,想种田而手上没地的农民。

浦东新区老港镇镇长夏天雄表示,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分工不同,职能不同,但完全可以互相交融,互惠互利。“静笃模式”让种的人积极性更高,不必担心“丰产不丰收”,负责销售的合作社方也有了好产品的保障。老港作为传统农业发展区域,在实施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将“因田制宜”,不仅规模要适中,发展模式也要符合自身情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互补

从本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看,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已步入提升发展阶段,三个主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要实现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唯有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适度扩大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规模,才能使三个主体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发展家庭农场,能助推农民合作社提升发展质量。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5个以上家庭农场同样可以组建农民合作社,不存在发展家庭农场,就意味着解散农民合作社、否定农民合作社的说法;相反,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能大大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发展家庭农场,能进一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合作社自2007年确立法律地位后,经过7年的努力,政策体系较为完善,社会各界都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2013年本市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农民合作社3200家,在册成员3万余人,带动农户数17万余户,由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超过140万亩,实现销售额近95亿元。对农民合作社而言,重点是提升发展,一是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二是引导合作社成员适度做大做强,从一般农户到家庭农场,正是顺应提升合作社发展的需要。2013年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0家,实现销售额800亿元,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8家。对农业龙头企业而言,主要是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合作社太弱、农民太分散,农业龙头企业与其建立利益联结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能使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在采访中,浦东新区农委总经济师乔国平介绍说,以前浦东农业经营模式以“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比较多,比如西瓜、水蜜桃、翠冠梨等。这几年,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它强调规模适度、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效发挥了自身的经营优势,也符合浦东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乔国平表示,家庭农场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飞跃,是适度规模经营的飞跃。有利于重新激发农户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外包和农业劳动力的弱化、有利于减少不规范的种植,有利于农业增产、稳产和高产。浦东农业正在探索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之路。

【现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

截至今年6月底,本市粮食家庭农场2303户,粮食种植面积28.66万亩,比去年底分别增长21.7%和25.8%。据悉,至2017年,全市粮食生产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计划77.68万亩,占本市区县水稻种植最低保有量面积的58.1%。

探索粮经型、多种形式种养结合家庭农场

2013年3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撰文提出,上海培育和发展粮食家庭农场,取得了明显成效,给全国创新农业经营形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2013年市委、市政府在松江泖港镇召开市农村工作现场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要积极推广松江经验,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探索粮经型家庭农场、多种形式种养结合家庭农场。

记者发现,以松江家庭农场为例,水稻亩产量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公斤,亩均净收入883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种粮家庭农场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年收入分别达到了10万元和16万元,按人均计算分别达到3万多元和5万多元;实施秋播二麦、绿肥和深翻“三三制”轮作,推进秸秆还田,改进和提高了肥料使用技术和效率,增加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为此,市农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条件下发展家庭农场。即: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退出粮食生产领域。在粮食家庭农场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经济类作物的种植。

据悉,2013年本市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到65.8%,水稻小麦良种覆盖率近100%,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每年保持在10万人以上。目前上海已经拟定了本市粮食家庭农场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市粮食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计划77.68万亩,占市郊水稻种植最低保有量面积133.6万亩的58.1%。

扶持政策出台,专项补贴落实

去年,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本市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沪府办发2013/51),明确了家庭农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征,提出了涉及土地流转、登记建档、财政、工商税费、金融保险电力、人才培育、社会化服务等7项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市农委、市财政局2013年出台了上海市现代农业组织化经营专项奖补试点的意见,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奉贤、金山两区的部分镇开展现代农业组织化经营专项奖补试点,对符合条件的本地承包农户,由市、区县财政分别给予每亩100元的专项补贴,给予村委会每亩15元的工作补贴;2014年计划安排3450万资金,支持开展此项工作。

为鼓励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目前市财政已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对土地出租期限较长的流出农户和引导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的村委会实行考核奖补,为发展家庭农场创造条件。从6月1日起,市、区县两级财政部门设立担保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区县家庭农场贷款担保,银保联合项下家庭农场贷款担保金额可达50万元。

此外,本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登记建档制度。上半年将2013年度全市1893个家庭农场数据录入上海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库,并将家庭农场统计数据纳入《上海农村统计年鉴》。区县、乡镇落实推进家庭农场发展责任人,区县农业部门建立家庭农场初始登记制度,切实保护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

【思考】加大社会化服务支持力度

在粮食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现有的粮食烘干、农机库房、仓库、晒谷场等社会化服务矛盾比较突出,有些农业土建项目,由于缺少规土部门许可而难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机农结合”创高产

以前要十多人干的农活,现在两个人也能搞定了!”2007年,松江区泖港镇农民张小弟响应区政府号召组建家庭农场来到黄桥村承包粮田种植二麦、水稻,9年来,他从100多亩的农田开始自主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成为一个优秀“家庭农场主”。

张小弟的家庭农场共有粮田199亩,农民出身的他会拖拉机又懂得农机具维修,种庄稼自然不在话下。张小弟家庭农场的十多台农机具并非只供他一户所用,而是黄桥村5家家庭农场共同使用。过去农忙时眼看就要收成时,叫机器就成了一大难题。2012年,黄桥村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规范农机停放、统一管理,村里辟出一块仓库用地,结合张小弟的农机维修技术,建设了黄桥村机农结合互助点,主要服务于本村农地耕作收割。互助点的建成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成本,每亩地节约五六十块钱,家庭农场主自己开机耕种也更有利于农田精细化管理。

松江区农机管理所所长陈勇告诉记者,近年来松江区探索以“大机互助化”作业为基础、以农机专业合作社调剂为平台,建立“机农结合”的农机化发展新模式,成为推进家庭农场农机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提高了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能力。市农委表示,未来上海在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培育发展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扶持开展农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集中育种育苗、灌溉排水、储藏保鲜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加快粮食烘干能力建设,早日实现粮食收获不落地。

培训班办到了家门口

6月30日至7月5日,金山区农业学校在枫泾镇举办了一期粮食家庭农场主岗位培训班,该镇的138名家庭农场主参加了培训,听取了经营管理、关键栽培技等8堂讲座。许多家庭农场主说,农校把培训班办到了家门口,专家把种田经验和技术送上门,为他们办好家庭农场帮了忙,鼓了劲。

据了解,枫泾镇目前已申报家庭农场223户,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以上,占全区家庭农场申报总数的40.7%;其中粮食型家庭农场200户,承包水稻面积27765.23亩,已占全镇粮田总面积54.4%,粮经型家庭农场5户,承包水稻面积731.9亩,经济作物面积194.3亩,经作型家庭农场18户,承包面积1026.9亩。

家庭农场发展步子为何迈得这么大、这么快?枫泾镇农技站副站长王亚林告诉记者,现在枫泾粮食家庭农场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从耕地、平整、育插秧、收割、运输等,都可进行机械化操作,种田已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辛苦了。政府农技管理部门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改善,今年该镇还新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专门服务家庭农场的技术指导小组。由于枫泾的家庭农场数量较多,为了少影响生产,政府职能部门积极争取区农校的支持,把培训班放到枫泾来办,受到了参训家庭农场主的欢迎和好评。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王亚林坦言,目前该镇家庭农场主队伍中,仍存在着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223个农场主中50岁以上129人,占56%;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191人,占85%。

据记者了解,目前本市从事粮食生产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弱的问题,难以适应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要求。家庭农场经营者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生产经营能力和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而且还需要相应的农业生产技能,如农机操作等。

市农委表示,上海在推进不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将在全市范围内有针对性指导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按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要求,将家庭农场经营者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今年计划培训850名,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通过农业生产技能、实训技术、农业政策等方面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根据家庭农场经营者需要,培训机农结合家庭农场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