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和大学问 ——徐丰彦教授经典实验重现

16.12.2014  12:46

半个世纪前,朝鲜以金凤汉为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中国古代经络穴位相对应的解剖结构,命名为“凤汉管”、“凤汉液”和“凤汉小体”。《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该研究报告,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我校生理教研室创始人之一、国家一级教授徐丰彦赴朝鲜考察后提出质疑,并通过实验否定了“凤汉管”的存在。

作为年轻的一代,功能学科教学实验室严钰锋老师、王浩老师和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王铭洁老师一起,为配合拍摄基础医学院建院60年纪录片,铭记前辈严谨的治学态度,合作重现了51年前的实验。接下任务后,年轻的老师们面临着手头资料极端匮乏,没有具体的方案可以参考的困境。三位老师依照仅有的少量线索,通过几天的讨论,定下初步实验方案。一场激动人心的重现之旅就此开启。

“凤汉管”实验以家兔为对象。需要从兔的一条大腿血管缓慢输入生理盐水,另一条大腿血管以相近的速度放血。考虑到51年前不一定有蠕动泵,老师们决定用盐水瓶滴注。塑料吊篮那个年代也是稀罕物,严钰锋老师回忆儿时在母亲就职医院看到的医护人员亲手制作的棉绳吊篮,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第一只家兔全身血液换成生理盐水后,取出腹主动脉,未看到任何“血管壁上明显的白线”。老师们决定再次查阅文献。在上海电视台邵导的帮助下,得以看到当年《人民日报》报道的原文。虽然原文不含任何方法学介绍,但是老师们从比较详细的结果描述中得出扩大取材范围的改进方案。另一只家兔,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步骤,这次不仅取出了腹主动脉,还取出了下腔静脉。当用眼科剪剖开血管后,下腔静脉内壁上显露出明显的白线,腹主动脉内仍为阴性。至此,“凤汉管”终于得以重现。

围绕“凤汉管”的本质,金凤汉认为其富含核糖核酸,是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徐丰彦教授用了小小一招——在滴注的生理盐水中加入肝素,血管中“白线”消失——就辨明了“凤汉管”只是实验中的假象。“凤汉管”是生理盐水点滴过程中,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随血液流动的方向凝固而形成的网状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其成份是蛋白质。

“凤汉管”实验带给我们当代教师的启示,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思考。“凤汉管”在特定实验条件下是可以再现的,但是如何诠释未知的发现,则是一门大学问。这是我校老教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