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传真]化学化工学院“名材班”在宁夏固原开展“爱心暑托班”社会实践

05.08.2017  16:27

2017年7月23日下午,经过28个小时的火车,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名材班”的队伍终于抵达了宁夏固原,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抵达当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名材班”的实践团队与宁夏师范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见面交流会。

出席会议的领导有上海交通大学实践团队的带队老师即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姚又华老师,宁夏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刘世巍,院党组织书记孙万虎,院团组织书记刘成龙。同时双方学校实践活动的同学们共同参加了见面会。会议由宁夏师范学院党组织马贵主持。

宁师化学化工学院的院长刘世巍对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宁夏师范学院的整体概况以及化学化工学院的具体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名材班”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姚又华老师也发表了讲话。姚老师对宁师师生的热烈欢迎表示感谢,寄语同学们“行万里路,知中国情”,希望交大的同学珍惜这次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宁师的同学们度过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周。

接下来,双方同学进行自我介绍。双方同学从学业、科研、社团管理等各个方面做了交流和沟通。交大的同学们对宁夏的风土人情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宁夏的同学也是十分热情和欢迎。

双方领导共同叮嘱同学们要牢记安全第一,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取得进步。

最后,院团总支书记刘成龙为大家介绍了实践期间的行程安排,并预祝此次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4日,同学们上午参观了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下午体验了六盘山红军长征小道,登顶后参观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是为纪念1936年10月22日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于1996年10月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修建的。纪念碑座落在将台堡内东侧,碑高22.5米,碑的正面镶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遥想去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从北京直飞固原,驱车70多公里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今年,“名材班”实践团队便追随习总书记的脚步,向伟大的红军致敬。

而红军小道则是还原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一步一步,身体力行地感受当年的艰辛不易,“血战湘江”“四度赤水”“夺占腊子口”“决策哈达铺”,听到的看到的那些伟大的故事就在脚下,就在这一沙一石,一草一木之间。

历尽艰难险阻,当蓝天离得最近,当凉风吹走疲倦之时,一行人便来到了山顶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熠熠闪光,欢迎着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们,正如当年的胜利之于坚持到最后的红军,流过汗的参观,相信能给同学们带来很多的感触。

除了不忘初心,不忘历史的参观和体验,实践团队更是践行“行万里路,知中国情”,就“精准扶贫”、“农村创业”等课题展开调查,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在西吉县吉强镇高同村,第一书记“韩新宁”为同学们介绍了高同村的基本情况和扶贫政策,之后带领同学们入户走访,了解民情。虽然语言上有些不通,但“名材班”的同学们还是在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积极和村民交流,力求了解更加真实的情况。

同学们还来到了西吉县震湖乡的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农村创业问题做调查。震湖鹏强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凭借政府的帮扶,一步步发展,现承包土地两千余亩,社员56人,形成品牌“小秋杂粮”,已有多种商品销往本地以及南方各城市,部分商品还申请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年销售额八百多万,今后的发展目标不仅为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而是向精细包装,精深加工方面以及农副产品开发发展,延长产额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实地走访中,黄土沾染了鞋子,却没有阻挡同学们的热情,在绵延的山岭间,同学们用虔诚求实的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

在走访调研的同时,实践团队还进行了义务支教和关爱社区留守儿童的活动。

在西吉县火石寨乡的罗庄小学,同学们和小学生展开互动,各自将之前准备好的课程进行授课。课程形式多样,有体验式培训,有趣的化学实验,还有中国历史,生活中的科学等等,小学生们在笑声中度过,在笑声中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授课结束后,姚老师向罗庄小学赠与了益智书籍,同学们也将带来的礼物送给了小朋友们,书包、拼图、魔方,小小的礼物承载的满是爱与鼓励。

在原州区,同学们在参观完宋家巷社区“智慧社区”的各种建设之后,进行了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同学们按留守儿童的年龄分为三类,为年龄较高的留守儿童进行理论授课,更介绍了作为学长学姐的学习经验,为年龄中等的儿童展示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年龄较低的儿童们进行游戏互动,智力拼图,为孩子们带去欢乐。

爱心暑托班一直是“名材班”暑期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爱之名,为爱而行,为这些西北的孩子点亮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