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支教手记:收获爱与感动

02.03.2015  14:52

      【人物档案】朱润秋,2014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同年8月,放弃到英国留学的机会,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甘肃定西支教,“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2014年7月6日,她的事迹曾被《人民日报》予以报道。

 

 

      岁月易逝,不知不觉间,2015年已经悄然而至。回首我的2014,想说的话很多,提笔时又觉得文字苍白。这一年,我从上海到定西;这一年,我从学生变成“老师”;这一年,我从对西北的陌生到渐渐熟悉;这一年,留下了太多的感动,留下了我青春的年华。“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我现在才渐渐领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后回想起支教的时光,我想我一定是满怀感激,感激这段时光,让我认识了更好的自己,让我收获了更多的爱与感动。

 

      我毕业啦!

      2014年6月本科毕业,我和众多学子一样,对母校开始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怀。突然间不太想走出校园,和好朋友们一起顺着校园走了一圈又一圈,然后在各种地方合影拍照;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吃了High到爆的散伙饭;和老妈一起参加毕业典礼,看着她笑得比我还开心;听着老爸老妈说“孩子越来越大了”这样心酸幸福的话。
      2014年的转折事件,就是有幸来到甘肃省定西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在此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上海,几乎从未远离,记忆中仅有的几次也只是出远门旅行。甘肃于我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的脑海里对于甘肃的印象只有书本上以及上一届支教学长学姐的碎片。在得知自己的支教地是定西之前,我从未听过这个城市,多方面百度查询这个城市的信息。“中国薯都”、“联合国教科文认定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陇中贫瘠甲天下”,缺水,干旱等等,一连串的词语让我对定西充满了好奇,也对未知的支教生活做出过种种揣测,也担心自己万一无法胜任支教工作怎么办。

 

      初到定西

      2014年8月初,我和其他几位支教成员一起来到了定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正在建设的楼房、高铁站、商铺……整个城市的周围被山层层环绕。由于我们的支教学校在县城,所以环境比我们想象的好很多。快速安置下来后,我们就开始熟悉这座城。
      我经常在清晨爬到西岩山山顶,在那里俯瞰整座城市。看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天际展露笑颜,到金光布满整个山头、整座城,这种惊喜之情犹如新生儿看世界的第一眼般。8月间,正是这里天高气朗的好时节,天空如水洗一般碧蓝,站在山巅,让人顿觉视野开阔,一阵山风吹过,整个人都觉得精神陡然,山上是梯田,远望出去是一片绵延不绝的墨绿色的层层叠叠。

 

      第一声“老师好”

      在与这边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孩子们特别活泼,看到我们时都会鞠躬,亲切地道一声“老师好”。当我第一次在楼梯间被一名学生称呼“老师好”时,我自己愣了一下,半晌没反应过来,与那学生对视了几秒后,匆匆忙忙应了句“你好”,然后迅速地下楼了。
      我有点尴尬又有点惊喜,一下子生出许多感动,显然我还没从学生的意识转变成老师,一直在想刚才的自己会不会太窘迫。我所支教的学校是这边中考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学生们大多数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虽然小小年纪,身上却都肩负了家庭的重任。

 

      第一次监考、阅卷

      开学伊始,学校安排我们监考了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的考试。坦白而言,从小到大一直都是被老师监考,习惯了当学生的我,第一次监考,我比做试卷的学生还紧张。当我抱着一沓试卷进入监考教室的时候,坐在台下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啊!”了一句。
      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尽快转变,我站定在讲台前,对着同学们说:“大家好,我是新来的老师,这次考试我来监考你们,大家认真考试哦!”说完我没敢看下面学生的表情,直接找了班长帮我一起分发卷子,心里太紧张了!
      监考期间,我总是不断想起自己以前考试的场景。站在讲台上,底下学生们的表情和小动作都看得一清二楚,各种各样的表情都是我们以前考试时有过的:一看就是复习过考试内容写得十分流畅的,做不出来冥思苦想的,不确定答案纠结的,干脆抬头看天花板和窗外风景的,当然还有想偷偷看同桌的……走到学生中间,如果看一眼学生的试卷,那个学生会立刻紧张起来,有的还会抬头看我,然后我只好笑一笑,悻悻走开,免得打扰同学考试的思绪;巡考到教室的后面,我为自己刚才的行为和同学的反应,忍不住偷笑了好久,却碰上学生回过头看我的表情,学生的眼神有点怯怯的,一定是在担心自己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吧……
考试结束,要收卷了,许多学生还没停笔,可是答题卡要交到办公室,不得已下狠心自己去一个个收卷子,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撒手,然后我又心软等着他们再多写一道题,最终,我监考的班级比原来规定收答题卡的时间,晚了6分钟。之后就是陷入了无尽的批改试卷当中,16个新生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最少58名……第一次阅卷的自己不敢掉以轻心,深知分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便一张一张认真批改,一个一个看过去,到后来眼花,深深理解了老师改卷子的不易,碰上个字迹潦草的,就得看好久,除了得批改仔细防止错误,也是因为理解学生考试的不易。

 

      第一份与本科专业相关的工作

      正式投入工作是在9月初,学校把我们安排在了政教处。第一天见校长时,校长便对我们说,希望我们可以给学校带来一些新思维,以及新作风,并设立了“德育处”作为我们的办公地点。我们除了要带这里九年级的化学课,同时还要帮助学校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家校联系、对外宣传这些工作。我主要负责对外宣传、设计以及文字工作,同时还要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监考等职。庆幸自己本科学的是设计,更庆幸自己当过学生记者会写新闻稿、摄影和做视频。
      有一天学校的领导找到我,希望我可以设计几块学校的德育展示板,用来展示学校的德育制度和学校德育活动的剪影,以及表彰一些学生的优秀事迹,并告知我是家长会上要用的。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来这里支教这么久,终于把自己本科所学的专业用上了!但是时间非常紧迫——就一个晚上!于是,其他两个小伙伴帮我整理文字材料,我又开启了以前在华理的设计模式,加班熬夜也要做出来。
      尺寸、边框、字体,风格、排版、颜色……一直熬夜到第二天凌晨,最后交了两种稿子给学校的领导们看,所幸的是其中一份被选中,直接印刷了。
      因为第三天就是家长会,第二天晚上,我们又在打印社蹲点一直到夜里十点多,然后回到学校挂上。期间忙着甚至忘记了吃晚饭,最后以一个大饼匆匆解决。
家长会当天早上,看着家长们、学生们在展窗面前看着学校的德育制度、照片,以及自己的孩子被表扬而露出的笑容,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当场夸赞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一起笑时,我也满心欢喜。
      最庆幸的莫过于“学以致用”,最快乐的莫过于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了笑容。

 

      第一封感谢信

      在上一届学长学姐的积极联络下,华东理工大学校友会和定西达成了“华东理工大学——定西助苗行动的一对一资助”活动。
      “十一”前,满怀着校友们沉甸甸的爱心,总计20000余元的资助款到达我们的资助账号,并由我们全部发放至学生家长手中。
      在我们举办捐助仪式时,许多孩子写来了感谢信,想经由我们转交给自己的资助人。由于离寒假还远,且邮寄平信担心丢失,在与校友们协商后,决定先由我拍下感谢信内容,发邮件给各位校友。
      看着信上端正的笔迹,以及学生们朴实的话语,任谁读起来都会感动无比。

 

      北方一棵树

      我们接棒了上一届学长学姐延续的事情,就是继续进行“华东理工大学——定西助苗行动的一对一资助”活动。在结束了前期的资料收集以及整理的情况下,我们对今年新增的同学进行了家访活动,以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为了让那些献出爱心的校友们以及更多的人了解这边。
      第一次家访的是个在山里读书的孩子,她叫“乐乐”。那天我们早上6点多就出发,先坐车再走山路。一路上,山边积雪未化,我们一边被大西北壮阔的景象所吸引,一边感叹这里的孩子上学就是在这样的山路间行走。在与乐乐父亲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全家的年收入为4000元,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几块土豆地,母亲残疾看病,奶奶常年吃药,孩子读书都靠着这些钱。
      家长非常好客,小小的屋子里,准备了一桌子具有西北特色的菜,高花馍馍、炒土豆、白菜粉条,让我们几个颇不好意思。一度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家访是不是打扰了他们?简单地了解了乐乐的家庭情况以及学习情况后,我们提议去她的学校看看。从她的家里到学校要走30分钟的山路,早上6点天不亮就出门,晚上5:30天黑透了下课。当时这里的温度已经零下十多度,每天在凌晨的寒风中,为了求学,她不得不走这么远。不大的学校,门口搭着几个乒乓球台子,几幢平瓦房是他们的教室。十多岁的年纪,城里的孩子们正是向父母撒娇的时候,她却已经开始帮着父母做农活,帮家里打点。看着眼前这个开朗爱笑的孩子,我不由地被深深打动。
      学校门口立着几棵树,在寒风中接受风雪的考验。我突然意识到,生命应该活成一棵树,而这些在山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每个人都有一棵西北的树的影子,让人怜爱却又被折服。由于周日教室门不开,她很开心地把我领到了她的教室窗前,指着一张桌子说:“那是我的位子”。当我问及乐乐的愿望时,她说,她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好,妈妈和奶奶身体健康,然后自己以后多赚点钱孝顺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