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需要什么样的街道?——专家建言面向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上海市街道空间设计导则》

14.03.2016  21:58

  为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上海2040总规 “繁荣创新、健康生态、幸福人文”的城市发展目标,上海市规划系统,以街道空间环境品质与功能提升为切入点,于去年开始着手编制《上海市街道空间设计导则》(下简称《街道设计导则》)。这是上海市第一本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街道设计导引,编制完成后,将指导上海市下一阶段的城市更新、新建地区的街道建设及管理工作,对优化居民出行结构、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塑造健康的城市精神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

  街道,是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的空间载体。目前,《街道设计导则》已完成初步成果。2016年1月28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召开了专家意见征询会,会议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潘海啸教授、徐磊青教授、交通运输学院王雪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车生泉教授、上海市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张绍华副主任几位专家,从交通规划、交通安全、建筑空间、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等不同角度,对设计导则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图:南京西路街景

 

   倡导“以人为本”的街道建设

  《街道设计导则》在研究国内外理论、同类设计导则以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将城市街道塑造成为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高品质公共空间”的基本理念,倡导强调交通功能的“道路”向注重各种城市活动的“街道”转型,并形成“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四大设计导向。

  在四大导向的总体框架下,按照“导向-目标-导引-措施”四个层次展开,每个导向之下形成若干目标,每个目标之下再形成若干导引,每条导引通过具体措施及案例进行说明,形成图文并茂的引导手册。

 

   塑造共同价值观,体现导则的引领性和前瞻性

图:导则的引导对象包括道路设施以及以沿街建筑为主的空间界面

图:面向读者与实施阶段

  参会的专家一致认为当前进行《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十分必要。导则应该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导则应当面向与街道空间环境建设、管理相关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市政、交警、绿容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作为街道使用者的普通市民,通过价值观重塑,使全社会共同认识到以人为本街道建设的重要性,反思当前道路建设中的工程化倾向。

  潘海啸教授建议,导则的具体内容可以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修订完善,保持可发展性;应当考虑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为老人、残疾人、推婴儿车的父母等人群提供方便。王雪松教授指出要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明确交通主体的优先级,将与道路相关的所有管理部门纳入导则的读者对象,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都要明确纳入适用阶段。车生泉教授提出,将道路的绿化、休闲功能做好,具有社会公平的意义。

图:街道上的各类使用人群

  此外,参会专家还对初步成果中的具体条文提出了许多诚恳、细致的建议。希望导则内容能够贴近读者,增加对于非专业人士的可读性;对不同地区、不同道路类型因地制宜,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导引。

图:淮海中路街景

   回归公共空间属性,复兴街道生活

  从专家不同维度的思考中看到,要激发街道活力、复兴街道生活,必须改变一味追求交通效率的做法,正视街道在城市中的多重功能属性。

  潘海啸教授发言时谈到,上海是中国最具有城市性的城市,而街道生活是城市性的首要特征;在由点、线、面共同构成的城市中,不能只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效率,而忽略了面的价值,要根据道路两侧的用地功能,重新定义道路的分类方式。徐磊青教授认为街道应当容纳公共生活,街道两侧的功能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街道空间在使用上要具有弹性。王雪松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到,郊区尤其是郊区新城的道路设计中,过分强调过境交通功能,忽视了道路要为居民的生活服务。车生泉教授从绿色方面指出街道不仅是休憩空间、交通空间,也是生态的廊道。张绍华教授则从智慧方面谈到街道是数据收集、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

图:容纳多样活动的大学路街道

   创新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实施策略

  街道多条线、多层级管理的现状,给街道设计导则的实施带来了一定难度,潘海啸、车生泉等专家认为要创新城市街道的建设管理机制,使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街道设计导则》的推动实施中来。

  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协调规划、绿容、市政、交通等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整合街道的各项功能设施,形成一体化的街道设计;二是对于按照《街道设计导则》要求,高标准、高品质建设的地区,要给出相应的奖励办法,发挥良性示范作用;三是大力开展导则的公众宣传工作,鼓励市民通过社区更新等途径参与街道的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图:圆明园路更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