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路“叮当响”

31.07.2015  11:56
宁波路,东起四川中路,西至六合路。
历史上的宁波路有好几个名字,“中旺街”、“宽克路”、“爱尔白纳路”等等,这些名字和成路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整个宁波路的历史,就是一部叮当响的传奇,为啥要用“叮当响”来形容?老规矩,留一手,各位看完自然就明白了。


两条“宁波路
宁波路的历史分为几段: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修筑今福建中路至浙江中路段,取名“中旺街”。 19世纪50年代,修筑今四川中路至石潭弄段,名“教会大道”,又称“宽克路”(Kirks Avenue);而现在的浙江中路以西路段,随后取名,“爱尔白纳路”(Albany Road)——名字读起来像“阿尔巴尼亚路”一样,笔者倒是没能查出这些英文背后的故事,如果有知道的老法师,不吝赐教。
同治四年(1865年),筑通全路,以浙江宁波改今名,俗称“后马路”。东段是老上海钱庄及小型银行主要集中地。
法租界“宁波路”“法租界”也有过一条“宁波路”,即现在的淮海东路。
辟筑于光绪年间,取名“宁波路”,完全是因为路旁有宁波人创办的“四明公所”。
当年法租界当局以开筑宁波路等缘由为借口,强行要求“四明公所”让地,先后引发了震动沪上的两次“四明公所事件”。1943年起,这条“宁波路”先后改名为“东泰山路”、“林森东路”和现在的“淮海东路”。钱庄汇聚“后马路”实际上,现在也只有老上海还能讲得清楚,其实“后马路”不是一条路,而是现在北京东路、天津路、宁波路这一带的统称。有人曾经梳理过上海金融机构的布局,惊异地发现,当年上海金融业态的布局,就像一把古代的“官帽椅”:
靠背是“大马路”南京路,以此为界,右边是钱庄密布的“后马路”天津路、宁波路、北京路、河南路一带;左边则是华商银行密布的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四马路(福州路)一带——上海滩最早的金融机构,就集中在这两条线上。
三十年代的一份调查显示,“后马路”的五条马路,集中了当年全市60%的钱庄。
宁波路作为“北市”的钱业要地,最早确立其标志地位的时间点,可以追述到民国八年(1919年),在现在的宁波路276号,成立了上海钱业公会和钱庄俱乐部。
钱业大楼钱业公会原来的会址十分狭小,会长秦润卿设法筹募资金,于民国11年,在宁波路276号,建造了4层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幢,底层大厅辟为钱业市场。
这就是今天的钱业大楼。
它是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如今被租给了长江计算机集团上海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位于宁波路和江西中路交界处。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15年6月2日,额定资本10万,实际仅7万余,被人称为“小小银行”。首任总经理陈光甫,是旧中国金融界颇有影响力的银行家,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的摩根”。
开办仅半年,银行的资本就翻了一番;1929年6月22日,上海商银的新楼,就顺势在宁波路落成。
解放后,毛泽东、周恩来均以各种“人情方式”请陈光甫回大陆,但陈顾虑重重,最后没能成行。1992年,浦发行成立之初,曾将行址设在这里,之后,便迁往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
美丰银行宁波路180号,河南中路交界处的美丰银行旧址。
这是一家在美国注册的银行,1935年因投机地产失败,被迫于5月24日宣告停业。但是,这栋大楼却不一般。
美丰银行大楼,是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1924年建成。仔细翻阅历史,宁波路不仅有钱庄、洋行,还曾是南京政府“中央金库”的所在地。
1945年,在陈果夫的一再建议下,国民政府决定建立中央合作金库,拨款100亿元,陈果夫担任理事长。
总库自然在南京,而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分库,设立在了上海。为什么说“极其重要”,因为陈果夫是直接插手金融事业,其业务重心就在上海。
那么,分库的具体位置在哪?翻开《外滩金融史》,从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才终于确定:中央金库上海分库库址,就在宁波路9号。
上海滩最有钱的弄堂
宁波路作为“北市”重要的钱业要地,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石库门里开满了钱庄,这就是宁波路120弄,原来的“兴仁里”,如今的“宁波小区”。
兴仁里曾经是英租界建造最早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之一,这里以钱庄多而闻名,弄内有大小钱庄20家,仅“宁波方家”经营的,就有安康、安裕、赓裕3家。
镇海方家当时,国人一般不懂英文,不知道如何与洋人打交道,而桕墅方的性斋公懂得一点英语,与英商李百里洋行的交易更为扩展,所获巨额利润,成为方家开设钱庄的重要资金来源。
当时,方家在沪经营的钱庄达17家之多,为上海9大钱业家族集团之首,可见,“镇海方家”不仅是上海钱业的开创者,更是一根中流砥柱。 平时,兴仁里这条弄堂从早到晚人流不息,只有逢年过节和礼拜天,才稍有几分宁静和清闲。难怪有人说,“它是在不显眼处显力,于川流之中聚金”。

1949年上海解放后,钱庄及商号相继歇业,该里逐渐成为居民住宅区。1980年原有房屋拆除,重建成混合结构六层住宅楼11幢,配有煤气、卫生等生活设施。“纸片楼”的错觉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笔者为啥用“叮当响”来形容了——富得叮当响,因为这条马路上,侪是钞票啊!
宁波路,还有穷得叮当响的,当然,这有些开玩笑的说法,指的就是390号,那栋著名的“纸片楼”。


这幢楼房已建成七、八十年了,建造之初是作为一座旅馆,住了不少南无锡路上的小商贩。解放后,这里才逐渐变为了居民楼。


网友所称的“纸片楼”,其实是一幢带有三角的多边形建筑。它在石潭弄和宁波路上,各有一扇门供40多户人家出入——只要绕到这里,谜底立即揭开。


原来,薄如纸片的立面只是假象,在“纸片楼”的后方可以看到,整幢楼随着石潭弄的延伸,逐渐变得越来越宽。

新光大剧院
老上海都记得,老底子宁波路上有一家著名的戏院,这就是位于586号的,新光大戏院。

新光大戏院由著名设计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杨瑞记营造厂施工,1930年建成完工。初为首轮影院专映欧美新片,民国22年,转为明星影片公司首映影院。

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当年就在此上映,拉开了中国有声片时代;1936年3月,卓别林抵沪时,梅兰芳、胡蝶,还曾陪同其在此观看了马连良的演出。
上海解放后,这里长期以演出沪剧为主。1952年,改为地方国营新光剧场;1967年更名“红卫剧场”;1974年起,划归市电影局,称“新光影剧场”;1989年大修后,更名“新光观摩厅”,专映电影;1994年改建竣工,又改称“新光影艺苑”。五金一条街
最后说说宁波路另一个“叮当响”——五金一条街——这段历史一直可以追朔到民国33年,也就是1944年。
由于日本人侵占上海,进口五金件被封锁,反而刺激了国内的市场,当年,上海有装潢五金商店33家,形成了一个独立行业,因这些商店多数集中在宁波路上,故称宁波路为“装潢五金一条街”。
上海解放以后,社会风气崇尚俭朴,装潢五金需求下降。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宁波路装潢五金店经过调整,归并为郭志记、余丰新、大昌、久昌等9户。
其中的郭志记,就是负责1959年建国10周年,北京天安门城楼、外交部等室内窗帘设计装潢的——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装潢五金品种大幅度减少,特色基本消失。
改革开放后,装潢五金又开始发展。宁波路上的装潢五金店、建材店,也像雨后春笋般发展。
至1995年,从福建中路至六合路共有装潢、建材商店82户,五年里,上升了7倍——就此,宁波路成为了当时更大范围的,装潢五金集散中心。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海派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