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诵读更要帮他们正确分析辨别

17.02.2017  15:37

  “《弟子规》的传播会是一场骗局吗?”近日,一则微信在网上广为传播,直指《弟子规》在古代就不是贤人君子少年时代的启蒙读物,认为现在不少学校和家长热衷让孩子们接触《弟子规》并奉为经典阅读的圭臬并无太大意义。这样的说法真有道理吗?

   反对:并非编给儿童读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此次挑起争议的网文提出,研究李毓秀生活的年代和《弟子规》的出版物能在市面上找到的年代,就会发现两者都处于中国古代史的最尾端,所以,现在有人宣称“古代出现了那么多贤人君子,写下那么多唐诗宋词,都是因为古人从小读《弟子规”,这显然是不对的。而且,认为《弟子规》“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夸大和臆测的嫌疑,因为在《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9153种书里检索《弟子规》,只能找到两条文献,说明其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弟子规》只是源于孔子的一段话,它不同于《三字经》和《千字文》,前者包罗了历史、知识、教育、做人等各个方面,后者更是丰富多彩,从开天辟地讲起,不仅有人文知识,还有社会自然知识。但总体来说,《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都不是最经典的,四书包含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才是经典。中小学如果要引入古代经典读物,应当从最经典的四书入手。

   赞成:说理浅显易唱诵

  但在“读经派”们看来,《弟子规》虽成书于清代,但其中文句很多出自《论语》《礼记》等经典,不过作者用浅显三字韵文来表达,使儿童能够随口唱诵,接受日积月累的熏陶。类似的启蒙读物虽和经典有浅深的不同,所说的道理也还是脱胎于经典,不能因为它们成书晚、内容浅,就认为没有什么价值。

  据悉,本市也有学校开始让孩子接触阅读《弟子规》,孩子和家长的反映也都比较正面。日新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傅晔说:“现在的孩子除了背诵一些古诗之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几乎是一张白纸。《弟子规》《三字经》等都是中国蒙学读本,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体现。从一年级开始,我在班级里引入了《弟子规》的诵读,我发现孩子们在经典诵读里练语感、学礼仪、品文化,潜移默化中文化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近年来,主张儿童读“经书”的观点开始流行,来自台湾的王财贵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巧的是,黄玉峰与王财贵还有一面之缘,他说,王财贵给人的感觉是“只求读,而不太注重理解”。黄玉峰认为,《弟子规》中渗透着一些奴化思想,即便要给孩子读,也需要有选择,需要帮助孩子正确地分析辨别。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