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校长出席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 我校学者及中欧学生参加“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中欧学生学者文明担当对话”

10.09.2014  17:01

2014年9月6日下午,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千人大厅隆重举办。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欧盟教育、文化、多语言和青年事务委员瓦西利乌共同主持。习近平主席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分布给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致以贺信。

人文交流是中欧关系中除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以外的第三大支柱,致力于在教育、科技、文化、媒体、青年和今年新增的妇女领域内开展互相交流,以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副校长冯晓源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机制大会和相关活动。

在机制大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和瓦西利乌委员在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荷语,VUB)四校校长的陪同下,共同为布鲁塞尔中国与欧洲问题研究院(BACES)揭牌,该研究院是在今年3月底4月初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期间,由四校共同成立,旨在开展中国和欧盟研究、教育、培训、咨询等活动的学术平台,设立在VUB校园。

刘延东副总理就中欧人文交流提出三点倡议:第一,加强交流互鉴,做增进理解信任的“孵化器”。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做强化中欧合作的“稳定器”。第三,促进文明共荣,做发展全球治理的“推进器”。

瓦西利乌委员表示,近年来,欧中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已构成欧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欧方将与中方一道,拓宽合作领域,为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持久动力。

在机制大会前,刘延东副总理与瓦西利乌委员共同出席了“东西文明 交流互鉴——中欧学生学者文明担当”论坛开幕式。该论坛由复旦、人大、川大三校承办,分三场分论坛,分别为“文明传承与复兴”、“文明交流与对话”、“文明创新与转型”。6日下午在钓鱼台举办的一场为复旦场,主题为“文明传承与复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张骥老师带领15名中欧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当今世界,人文交流已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国与国关系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桥梁和渠道,对消除认识差异、增进互信和友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于2012年,时任国务委员、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担任中方主席,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瓦西利乌担任欧方主席。机制首次会议于2012年4月18日在布鲁塞尔举行。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目标是增进中欧民众间的理解与互信,促进中欧文明互鉴,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为中欧关系的发展奠定牢固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为建设二十一世纪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外事处处长朱畴文一同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参加三校与欧洲学院的合作会谈,以及布鲁塞尔中国与欧洲问题研究院(BACES)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