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行刘湛恩教育思想研讨会

11.12.2016  10:04

      为纪念刘湛恩诞辰120周年,梳理并传承好刘湛恩老校长的优秀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校史的资政育人功能,12月10日,一场主题为“追求卓异”的刘湛恩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研究刘湛恩的专家学者、上海理工大学沪江校友代表、刘湛恩亲属代表、刘湛恩大师剧剧本创作者以及学生代表共同聚焦刘湛恩教育思想开展了深入交流。
      此次研讨会是我校继2014年与光明日报社等联合举办了“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之后,对110年来办学历史中优秀校史文化育人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探索思政教育新载体的又一次积极尝试。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校党委书记吴松,校长胡寿根,校党委副书记刘道平、盛春,副校长孙跃东出席会议,学校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各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等参加会议。研讨会由盛春主持。

 

刘湛恩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王博 摄)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致辞(王博 摄)


      高德毅在致辞中讲到,刘湛恩在担任沪江大学校长的十年间,他致力于“学术化、人格化、平民化、职业化”的校务改革与教育实践,推动沪江大学的中国化,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里,刘湛恩之于沪江,如同梅贻琦之于清华、蔡元培之于北大、马相伯之于复旦、唐文治之于交大,刘湛恩是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典范之一。他指出,作为教育家的刘湛恩,他身上有着中国知识分子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他的“沪江大家庭”文化理念,对于今天的大学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启示。高德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讲到,近年来,上理工充分运用校史、校训、杰出校友等人文教育资源,将蕴含办学传统、价值追求和人文典故的百年历史,编撰成生动的“校本文化”教材,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有效载体。此次教育思想研讨会将会对学校丰富的校史文化育人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利用,形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优势,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专家主题交流发言(王博 摄)


      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档案馆的7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做了主旨发言,并对刘湛恩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研讨。 苏州大学教授周川 做了题为“刘湛恩与沪江大学的‘中国化’”的发言,他讲到,在刘湛恩的思想里,“中国化”的大学应该是适应中国社会实际的大学,是能培养中国社会所需人才的大学,能贡献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大学。这正可以看做是刘湛恩“中国化”大学的灵魂与核心之所在。 西南大学教授谢长法 做了题为“刘湛恩:优秀的职业指导活动家和理论家”的发言,他讲到,刘湛恩积极投身职业指导实践活动,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一星期职业指导运动”,同时他还致力于职业指导理论探讨,将国外先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留下了筚路蓝缕的理论探索,这些都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职业化教育思想。 复旦大学教授王立诚 做了题为“刘湛恩职业教育思想浅议”的发言,他讲到,刘湛恩积极向国内教育界同人介绍欧美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一些颇具特色的理论设想,职业教育应以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目标,发展职业教育应该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以实现最佳效率,职业教育应注重科学的、密切联系社会的职业指导,职业教育应当结合公民教育,养成服务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副教授汤涛 做了题为“刘湛恩与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的发言,他讲到,刘湛恩与华东师大两大前身渊源深厚,不论是参与光华大学的创办和成立还是担任大夏大学教授,刘湛恩始终坚持为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并主张大学为研究学术培养德性机构,应避免过度政治化,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职业化和学术化教育思想。 上海大学教授陶飞亚 做了题为“刘湛恩教育思想的三个阶段”的发言,他指出,教育救国的思想是刘湛恩不变的宗旨。刘湛恩接触教育事业的第一阶段是提倡公民教育,第二个阶段是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第三个阶段是追求适合于民国生活和社会需要之“中国化”教育。他认为刘湛恩的“中国化”的思想、“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献身精神及其卓有成效的治学实践,仍然是中国教育思想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马长林 做了题为“刘湛恩与沪东公社”的发言,他介绍了沪东公社作为沪江大学主办的一个教学实验基地和社区服务机构面向社区开展的社会实践,他讲到,公社是公共社会、公益社会之意,普通老百姓往往从这个名称可以感受到一种亲和感。刘湛恩进一步推动了沪东公社,让其在在战争时期仍坚持着为改善社会底层民众的状况作努力并取得广泛社会影响,这些反映了刘湛恩坚持大学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胡寿根教授 做了题为“追寻大师理想、传承大学精神”的发言,分享了刘湛恩的教育思想对现在学校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的启示。他讲到,刘湛恩大学“中国化”的思想启示我们国际化的原则应当以适应中国社会需要为首,在实现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平衡中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刘湛恩老校长的教育思想的从观念到实践,从大学中国化到人才培养无疑是对大学精神追求的一种外在体现,营造的正是一种大学所应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大氛围、大环境。当代大学只有不断地探索,从广度、深度和力度的蜕变,才能逐渐接近大师精神所象征的大学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大师精神的人才。

 

交流发言(王博 摄)


      与会专家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刘湛恩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刘湛恩的爱国情怀和教育理念历久弥新,是今天思政教育的鲜活资源。
      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大学校友刘秉恭,刘湛恩外孙女李怡,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导演孙惠柱,沪江校友后代、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共上海地下斗争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庆,档案馆馆长、副教授杨佐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湛恩知行”青年理论实践团团长孟思航同学等分别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校党委书记吴松总结讲话(王博 摄)


      吴松在总结发言中讲到,刘湛恩教育思想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宝贵财富,刘湛恩教育思想以及他的人生故事也是校本文化育人的丰厚资源。刘湛恩的精神品质和教育思想是大学精神的最好诠释和凝练。刘湛恩留存下来的沪江精神无论是对上海理工大学还是对今天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都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理应得到更多的挖掘和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将一如既往秉持先辈们的精神,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更高的志向在更大的世界创造更广阔的未来!

 

新闻中心 王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