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22.12.2015  17:24
      12月16日上午,校学术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四平路校区中法中心召开,校长裴钢、副校长伍江出席。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时龄院士主持,主题为“同济大学博士生培养”。发展规划中心、学科办、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校长办公室、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部门相关人员和数位报名列席教师参加会议。
        裴钢指出,博士生培养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对“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博士生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学校将着力采取有效举措,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
      伍江就博士生学制、招生规模、导师要求、论文质量、博士点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发言。他指出,学校非常重视博士生培养,进行过多次讨论,未来博士生培养在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进一步强化优化博士生培养机制,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雷星晖从博士点现状、学位授予情况、学位质量情况对博士学位质量情况进行了汇报,认为近年来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标准和要求,提升博士生导师的培养能力,探索学科交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土木学院、物理学院、人文学院、医学院分别结合学院实际对博士生培养经验进行了交流。土木学院赵宪忠副院长从博士生培养的定位、博士生招生方案、博士生培养与管理等进行了介绍。土木学院博士生的培养注重科研方法、学科前沿,博士生培养质量日趋上升。鉴于学院分配到的博士生名额不断减少的现状,建议学校统筹进行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博士招生种类、时间安排与招生方法。同时,加强国际博士生招生宣传力度,并给与学费、后勤等方面支持。物理学院羊亚平副院长从博士生培养质量控制、国际交流、思考与建议等方面作了介绍,学院通过优化生源结构、合理资源分配等举措,博士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大幅度增加。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如何吸引更好的生源,适当延长学制,给予博士生更好的保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人文学院孙周兴院长从文科生源、学制、导师资格等方面介绍了文科类博士生培养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和所存在的问题。医学院徐国彤院长从学院博士生的基本情况、培养效果、主要举措、面临挑战进行了介绍,指出学院从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博士论文阶段成果报告、论文评阅、学位论文预盲评、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并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效果较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日益增长的科研业绩与博士研究生规模的矛盾;博士学位点单一与学科发展需求的矛盾;转化医学研究平台与研究生导师需求的矛盾;专业型博士与科学型博士比例平衡的矛盾等,亟需解决。
      学术委员会顾牡副主任从博士生定位、招生、培养、质量等对博士生教育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汇报,建议博士生培养应充分考虑到学科发展特点,进一步加强招生力度,优化培养过程,改革评价依据。发展规划中心蔡三发主任就学校“十三五”及中长期总体规划作了介绍。
      与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就博士生招生模式、博士生学制改革、博士生课程和学分设置、学位论文质量、导师遴选与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不同意见,并进行了充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