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学子获重音国际诗歌奖实验翻译奖第一名

25.05.2022  11:45

近日,上外英语学院人文实验班2019级翻译专业学子王树一在重音国际诗歌奖中获得A组实验翻译奖的首奖,展现了英华学子的风采。

本次赛事由重音社(Accent Society)、Push The Boat Out(推舟—爱丁堡国际诗歌节)主办,《光年诗刊》协办,以及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赞助支持。主办方重音社(Accent Society)是一个服务于中英双语写作者的文学平台,致力于面向公众而介入当下,以灵活流动的社群形态聚合中国本土与海外写作者、译者、研究者、跨媒介创作者及文化创意行动者,并通过访谈对话、作品译介、资讯报道、主题工作坊、国际驻留与线上创意写作课程等形式,促成跨越国界与学科壁垒的创作交流,并尝试在这一行动者网络下探索无障碍的亲缘性联结的别样可能;另一主办方Push The Boat Out(推舟—爱丁堡国际诗歌节)则致力于展示最新、最具挑衅意味、最激进大胆与最鼓舞人心的诗歌,尤其是Spoken Word和表演性诗歌。协办方《光年诗刊》是一本持续关注、翻译、引进国际诗坛最新作品,并推崇以朗诵、音乐、表演等形式演绎诗歌的国际诗刊;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则倡导通过艺术、文化、教育和英语语言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人民间建立联系、理解和信任。

在这一国际性诗歌赛事中,王树一同学怀揣着对英语诗歌以及翻译的热情和丰富的实践积累,在此次活动中大放异彩,拔得头筹。

来自2019级翻译专业、英语学院人文实验班的王树一同学,曾获英院特等、一等、二等奖学金,他热衷于英语诗歌和创意翻译,并认为两者相辅相成。适逢一月份,王同学通过老师转发的关于重音社国际诗歌活动征文的推文了解到本次比赛及其主办单位。重音社是由一位纽约的双语写作者发起的,其国际知名度、诗歌主题以及新颖的赛制组别设置引起了王同学的浓厚兴趣。尽管时间紧迫,但他毅然报名参加了A组“实验翻译奖”的角逐。虽然受到时间限制以及疫情所带来的些许阻碍,王同学还是经过几番精心思考与打磨之后,完成了最终的投稿作品。

王树一同学参加的A组“实验翻译奖”的参赛要求为同时做常规翻译和实验性翻译,王同学的参赛作品将实验翻译和常规翻译进行并置,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普遍给出了积极反馈,“常规翻译比较完整,实验翻译也很有层次”。

王同学也表示,在常规翻译部分,他尽量还原音节数量并确保押韵,确保了意思的完整性,语言风格也做到贴近原诗;而在实验翻译部分,他则评价其作品做了大胆的突破,可能是“实验翻译奖”里“最不实验”的,在提取原文大意之后,写出了出乎大家寻常想象的东西,或许正是这种不同寻常获得了评委的赞赏。

在提到此次参赛的收获时,王树一同学巧妙地将其比作是一根在何时何地都令人瞩目的“蜡烛”。这次获奖让他得到了大赛组委会授予的一笔可观的奖学金,以及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在他看来,能够在做着自己喜欢的诗歌翻译的同时还能够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收获,是十分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此外,王同学还充分肯定了人文实验班以及学院设立的一些其他课程,还有第二课堂中社团活动在兴趣挖掘、实践积累和学术素养提升等方面给他的启发收获。他表示,学院人文实验班丰富细致的人文课程,让他逐渐了解到各个人文专业间的差异与关联,不仅如此,学院打破专业壁垒,专业课程互通,使他了解到更多文学、翻译类的课程,从而让他更加明晰自己的兴趣方向,让他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促使他在翻译领域里更为游刃有余。

对如何更好地理解英语诗歌、并做好诗歌翻译这一问题,王同学充分表现出了他在学习上谦虚低调、孜孜不倦的态度。他认为,这一过程就如弹琴,重要的是实践,应多阅读、多朗诵以及多翻译等实践性的练习。此外,他也赞同一个好的翻译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汉语语言素养、拥有充足的汉语文化自信。对他而言,走在翻译这条漫漫求索之路上,有机会反复阅读名家经典以及佳篇佳作,便是最有助益的“捷径”。

上外英语学院不断推进英语专业人文化教育,在夯实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注重扩大学生人文视野,完善人文知识结构,培养人文情怀和思辨能力,成效显著。我院学子已连续多年在海内外重量级的外语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彰显出“含咀英华,会通中西”的英华风采。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王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