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交大”系列活动之名师面对面举行[图]

04.12.2015  12:40

2015年12月2日晚,“学在交大”系列活动之名师面对面在逸夫楼210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联合会学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业分享中心主办。活动邀请了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讲教师、2012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汪雨申和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办主任、科学史博士、多次获得“上海交通大学SMC-晨星优秀青年教师奖”的黄庆桥与同学们近距离交流,分享他们在学习工作道路上的经验体会。

汪雨申娓娓道来求学之初的青葱岁月。当时在交大出行交通不便,他作为一名文科生来到了交大,对当时的思源湖有着深刻的印象,学习之余常去散心。而身为文科生的他也努力学习高等数学,每到有高数课的日子,寝室成员总会轮流在六点准时起床占座。他向在座学生提出了要真正做到“学在交大”的期望,希望“学在交大”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活动中,更要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他也以亲身经历作为鼓励:“我读书时寝室每晚十点准时熄灯,然后开始点蜡烛、煮泡面,四人一起聊聊当天看过的书、聊聊学习生活的趣事,常常聊到睡着,而这种‘卧谈’形式的交叉交流协作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黄庆桥分享了自己对“学在交大”的理解。他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应与课外活动相互协调。他将大学教育与职校技校的学习相比较,提出大学学习是一个“”的过程,且学习不该掺杂太多功利性,要理解“热门的不一定是自身适合的,冷门的也是社会需要的”。黄庆桥认为“学在交大”的关键在学风建设,并辅以文化建设,其中“学的文化”应该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整理;“学在交大”要落实在制度上,不能止步于活动,要将活动中传扬的精神继续发扬;“学在交大”不能仅仅坐而论道,要把不迟到、不翘课、上课认真听讲、好好学习落实在行动中。而关于学习方法,黄庆桥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天道酬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能静下心来潜心学习,就一定能收获自己想要的成功。”他还提出了“坚持是一种美德”的看法:“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我们不应该用最后两周为考试而拼命学习。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也许每天在网络、电子设备上花的时间越少,前途才会越光明。如果能在这个被电子设备侵蚀的时代,用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未来将更具有爆发力。

沙龙座谈环节,主持人带着学生的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一番探讨。针对如何使一门形势与政策课变得生动有趣又深受学生爱戴,汪雨申谈到是一次香港交流改变了他对形政课的看法,他认为形政课应该要契合学生成长的规律,而作为形政老师则需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为一名“串珍珠”的人,使讲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汪雨申充满信心地说:“2050年后,九零后将成为国家栋梁。”他认为时间是线性推进的,每一代都有优秀分子、中坚力量和落后腐败分子。而关于这一点,黄庆桥也谈了相似的看法:“九零后也是优秀的一代,而作为交大学子的大家应有更多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感。”关于如何走上科学史道路,黄庆桥字字珠玑:“生活充满偶然,科学如是,人生如是。”他对于对钱三强前辈的“偏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经历,也由此展开分析了老海归和小海归的不同之处。他认为这和时代的不同有关,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国民教育,而当代学生更需要理解学习不是为金钱利益,而是为了祖国的发展。汪雨申分享了他和《钱学森》话剧的故事:“我的灵感来自于钱老去世后交大学子自发在钱学森路上为钱老拉横幅、系黄丝带的场景,之后就有了话剧《传承》。而在之后的改编中,我又融入了一些歌舞剧的元素,使基调由哀婉沉重更添了一些激昂,就成了后来的《钱学森》。”这是他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从这件事中他也深切体会到了做事不能目的性太强,只有为了事业、为了做好一件事而努力、不将功利作为首要考量,才能收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成功。

现场互动中,两位老师也与学生们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针对当代是不是一个技术繁荣科学荒芜的时代,黄庆桥解释道:“在中国目前的历史阶段,我们既注重理论技术又急需应用技术人才,我们缺乏高精尖技术且高端核心技术还不自主,因而在现阶段技术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一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理论科学的基础地位。”而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汪雨申的解答是使自己更强大,成为高能处理器,在平时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处理事情要注意先后顺序,把事情以紧急性、重要性排序,因人而异区分事情的层次。

同学们表示,老师们在名师面对面的精彩课堂上讲述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和人生经历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影响和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学在交大”系列活动也将继续在校园里传播良好的学习风气,让学习在校园中得到升华,让交大成为信息化时代中保有浓厚学术氛围的一方天地,希望交大学子在学术中能更上一层楼,在我国人文、科技发展上作出更多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