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学区房到底还要不要买? 择校没有"定心丸"[图]

29.02.2016  18:46

孙绍波/画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区房热卖。

  先做一个反面“广告”。前几天的央视报道,说近期上海房价涨势凶猛,一些学区房的房价,一年内涨了100万元,市民直呼太恐怖。之所以称它为反面,是因为学区房的非理性成分过重。记者常生疑惑,到底是热炒学区房助推了择校热呢,还是择校热在不断推高学区房,抑或这两者真的成了孪生胎?

  今天再议学区房,恰是因为上周传出的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此举意味着在去年还仅是作为教育专家意见、建议性的“以多校划片取代单校划片”,已经正式被教育部的行政文件吸收采纳。据悉,该文件已经下发至各地教育部门,但是细则尚未出台。由此,引来的第一波冲击,倒不是择校热会在多大程度上降温,而是“学区房到底还要不要买”以及“花巨资买到手的学区房会不会一夜之间砸在手里”等纠结。

  多校划片政策的初衷是为学区房降温。所谓“多校划片”也就是大学区制,是将热门的小学、初中对口入学名额分散至不同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然后通过随机派位来分配这些热点学校的招生名额,剩余的学生就近安排到其他学校入学。简单地说,就是买了热门学校片区内的学区房,也不一定能上热门校。近年来,虽然在抑制学区房的房价离谱上涨这件事情上,各地有各地的高招,但多校划片则是被看成是一个狠招,甚至是个杀手锏。只不过,从具体操作来看,实行多校划片将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的招生名额,这势必又会引出一系列新问题亟待正面破解。比如,热点学校的资格如何认定、小区所对应的热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比例如何安排、名额又如何分配,这些问题无论怎样缜密设计,由于牵涉到各方利益,本质上还是个“零和游戏”,最终都难免会招来争议。

  其实,对于购买学区房所要承担的风险,已经说了N年了。就如同“股市有风险”般,入市者又往往总是期望值很高。“狼来了”喊多了,也就麻木了。这次教育部文件的出台,仿佛一剂猛药,一记棒喝,且不说效果,至少是让学区房市场“惊吓”不小。据记者接触的一些学区房置业顾问反映,根据以往经验,在类似政策出台之初,市场的确会进入短期观望状态。首先,今后再买学区房,政策风险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如果划片对口入学政策调整,所购房被排除在热门学区之外,或者被限制入学,那么,购学区房的如意算盘就会落空。第二,绝大多数家长在购买学区房时,一般都不会将孩子是不是能适应这所学校作为风险考虑,几乎很少问一问自己的孩子的兴趣特长是不是与那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匹配。

  不过,对于教育部文件的解读,也存在着另一种声音。在这次的城市义务教育招生通知中还明确提出,片区确定后应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即使调整,也要提前广泛告知,设立必要过渡时限,给社会留出合理的预期时间。对此,就有人担心,这是给买学区房的家长吃了定心丸,或将助推学区房价格持续走高。其实,这又多半又是误读。随着这些年以及未来不长的时间,政府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力度肯定在不断增强,优质师资更趋流动、硬件设施更趋相同,连优质课程资源也在一定区域内得以共享,甚至还会出现所谓的热门学校班级的座位摆到了50个以上,而旁边享有同样优质办学资源的学校则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那么,花高价买来的学区房,不要说风险了,简直就是亏大了啊。

  虽然,本市已经明确今年会和往年一样,公办小学继续采用单校划片对口招生入学的方式,公办初中则采取小学划片对口、居住地段对口或电脑派位等方式招收学生,但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学区房也不是终身制,教育部门每年会根据学校与周边居民入住情况进行一些微调,原来的学区是有可能变为非学区的。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划片,因社会关注度很高,对家长、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无论是划片方式还是地段变更,教育部门一般不会轻易调整。以上海为例,市教委明确表示,教育部的大学区制,或叫多校划片制,并非唯一路径,上海的特点是学生相对较少且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多,近年来,上海一直推行的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政策,逐步有效地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均衡优质发展,这才是更契合上海本地特征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