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跨界” 上海制造大课题

30.11.2016  11:33


  智能制造被视为上海实体经济的重要支点,事关城市的未来。除了机器人和自动化机床,智能制造还有什么“玩法”,最该补上什么短板?近日举行的一场高端沙龙上,专家们似乎形成了共识:上海最该关注的是商业模式创新。或者说,我们的工厂要更勇敢、更有想象力地“跨界”。

  这场筹备了数月的沙龙,难得地汇聚了上海智能制造领域几乎所有代表性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然而,受邀发言的大部分并非传统巨头,几家新兴力量凭借大胆、扎实的跨界,为上海智能制造带来新亮点。

  “和鹰机电”,这是一个对消费者来说很陌生的名字。此前,这家上海企业是国内自动剪裁设备的主要供应商,算是服装行业的“幕后英雄”。不过,和鹰正在大踏步从幕后走向前台,尝试像苹果借iPhone重塑手机产业生态那样,对成衣行业来一场“垂直整合革命”。总经理尹智勇说,和鹰正在打造自己的自动化制衣厂,同时在线下开设服装店。消费者进店,先通过3D技术完成“量体”和三维建模,随后选定喜爱的款型、颜色。随后,和鹰能利用多年来积累的版型、体型大数据库,在自动化工厂里迅速做出一套全定制成衣,并送货上门。“我们可能是全球服装行业中唯一将智能制造与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等无缝集成的企业。”尹智勇说。

  和鹰的跨界借鉴了苹果,巧的是,“智能云科”也以iPhone为模板。这家落户上海的企业由沈阳机床、神州数码等合资组建,拥有“机床+互联网”基因。公司副总经理陈雷说,智能云科正在搭建“数控机床云”,目前有5000台机床联网;未来,联网机床若能达到100万台甚至更多,就有机会像iPhone那样,创造一个新生态,从而颠覆传统制造业。试想,企业设计出产品后,不再需要自建工厂或是维护庞大的供应商队伍;只要像上网叫外卖那样在App下单,“机床云”就会在邻近的联网机床资源中自动匹配到最合适的,让其根据3D图纸完成加工。目前,这一规划已经不是科幻,陈雷表示,他们已成功研发了适合机床、3D打印机和机器人的操作系统,就像是智能制造领域的“IOS平台”。

  一般人观察智能制造,往往被炫目的装备所吸引。事实上,沙龙现场公布的一个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行业的态度。根据与会专家通过手机投票的结果,过半数人认为,上海智能制造最要做的是“鼓励跨界的融合创新”,该选项领先于“加强智能装备升级”“加大金融扶持”“加大体制创新”“重视大数据应用”等。

  据记者观察,在沙龙上发言的智能制造企业,总体上其产品形态正从“有形”转向“虚实结合”,业务模式从“纯制造”转向“制造+服务”。每一个跨界案例,当事企业都曾在制造业中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深厚的人才积淀以及产学研结合的研发体系,这些因素的集合,正好与上海的城市综合优势对应。

  上海智能制造主管部门、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说,与其说智能制造是一个产业门类,不如说是一种生产方式;与其说是一个结果,不如说是一个方向。传统制造业能否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关系到上海制造业占GDP比重能否守住25%的底线。陈鸣波说,智能制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上海最缺的是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