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孔海南教授:无怨无悔的洱海守护者

16.10.2014  23:24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分类发展改革中,交大人将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个人的兴趣、学校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交大通过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并重分类指导原则,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路径,更鼓励一部分在科研领域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能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责任,在国家的发展中注入交大智慧。这其中就包括直面我国淡水资源保护难题,无怨无悔守护洱海十年的一位交大学人。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孔海南。在国外长期担任外籍研究员,掌握先进技术,拥有丰富经验的孔海南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找到了自己倾注十余年心血的事业。孔教授和他的团队用10年的积累、5年的实践、3年的攻坚获得了丰硕的治理成果,大理洱海——曾经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美丽湖泊,正在逐步重现往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

   践行责任 受命洱海担重任

  2000年,正当中国的七大重点流域面临大规模污染,水环境日益恶化之际,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孔海南毅然回国,应用在日本研发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先后参与水污染“重灾区”太湖、巢湖、西湖、洱海、滇池、长江三峡、苏州河等河湖、水库的综合治理与示范工程。

  洱海作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清洁的水源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大理人,被大理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湖”。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长期污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洱海两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湖水的透明度骤降,水质也一度下降到IV类。局部湖湾也发生了蓝藻累积的现象。曾经风光旖旎的洱海水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的保护被纳入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在这场保卫洱海的战役中,正是孔海南教授和他的团队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及中国农科院等单位担挑起了重担。

  接手项目后,多年海外求学和科研工作的经历让孔海南认识到,环境治理没有小事,做事情要面对真正的需求。其实,洱海问题的根源是面源污染,是一些散落在洱海周边的众多污染积累汇集起来的。大理市洱海流域绝大多数村落、农田、畜禽粪便以及旅游服务场所产生的污染基本上都会进入河道,继而汇入洱海,这些污染是导致洱海富营养化的最重要原因,因为污染源分布面积广,治理起来非常困难。孔海南教授认为,当务之急是控制洱海的几条主要入湖河流的污染,而位于洱海北部的罗时江就是“十一五”期间着力点之一。

  罗时江是洱海北部上游一条入湖河流,年径流量为1亿立方米左右,占洱海入湖水量的13%,河两岸分布着众多村落和农田,农田径流、村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构成了罗时江的主要污染源,项目开始之初水质维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劣V类水平,是洱海重要的外来污染源之一。“十一五”期间,通过孔海南教授主持了包括面源污染控制、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湖滨与缓冲带建设以及湖湾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的技术研究,并且开展了工程示范,工程示范河流罗时江入湖河口水质主要指标总氮和总磷的年均值从2006年的2.08mg/L和0.12mg/L降低至2011年的1.12mg/L和0.06mg/L,水体透明度也从原来的0.5m提升到3m以上水平,上述技术指标的改善使得洱海沙坪湾的生态从原有的黑臭状态,变成了植被丰富、风光旖旎的旅游点。

  在进一步熟悉洱海之后,孔海南教授认识到,要彻底改变洱海的面貌,就必须改变洱海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观念已让洱海不堪重负,对洱海资源的过度利用打破了洱海的自然生态平衡。在洱海最主要的水源地洱源县,县南部农户90年代以来大面积改种大蒜等经济作物带来了污染源的迅速增加,而流域近14万头散养奶牛也带来了相当于300万人口的污染。孔海南和他的团队面对的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从‘并重’到‘友好’的转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根本性转变。孔教授对于洱海项目的总体设计,思路很清晰。环境治理和保护是项系统工程。要以人为本,更要尊重自然,既要和社会‘友好’,更要和自然环境‘友好’。两者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和谐统一。”这种“友好”体现在洱海项目的每一部分设计上,从水源地到入湖河流,从湖滨到湖内,课题设置都围绕着“友好”二字,环境的治理技术也大多采用了生态治理的方式。不仅如此,团队也认识到,环境治理不能一直靠政府输血,他们用项目中的一项课题促进在环境治理的同时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孔教授正是这样用学者的远见和智慧呵护着洱海的水域环境。

   不畏病魔 带病坚持驻守一线

  “除了在北京和国外参加重要的项目和学术会议,孔教授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大理,在洱海边。在学校有课的时候,他也是每周在上海和大理之间往返。我们项目组的很多人也都如此。”孔海南的同事向记者介绍。孔海南和项目组坚守在洱海保护的第一线,夜以继日地为洱海水质的恢复殚精竭虑,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坚守在第一线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才能真正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措施和做出合理规划。

  然而,工作现场条件不比上海,环境艰苦,而且洱海地处云贵高原,海拔1980米,仅是这种低压低氧的环境对年逾半百的老教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孔海南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洱海的治理上,丝毫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慢慢地孔教授发觉自己身体有些吃不消了,心脏经常或轻或重地犯些毛病,最早时候一个月左右犯一次病,后来犯病频率越来越高,有时候几天就受一次煎熬,而且时间没有规律,孔老师有好几次在工作时昏倒,身边的同事都为他捏一把汗,慢慢地孔老师只有随身常备药物才能保证工作正常进行,孔教授的夫人王群一老师常常拜托前往大理出差的同事给他带药。

  其实,孔海南教授患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疾病,医生多次要求其住院治疗观察,孔老师心里一直惦记洱海和洱海项目的进展及工程治理工作,一直坚持到2012年9月洱海项目验收结束,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才返回上海进行住院治疗,在10-11月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手术。手术后,孔老师身体条件依然不是很好,医生叮嘱静养,需慢慢恢复,切勿操劳,但当他得知大理州即将开展新一轮的洱海治理工作时,仍然于12月13-15日奔赴大理,为大理当地300名领导和治理人员开展有关湖泊治理的讲座。

   躬耕事业 助力学院科学发展

  孔海南有一支跟着他转战南北的年轻队伍。这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下,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个项目完成验收是他们最大的欣慰,一个个新的重大项目的委托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支队伍继承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精神。他是领路人、是人生导师。

  孔海南教授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在武汉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工作时曾担任支部书记。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后,他担任了河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时刻牢记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他将组织生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带领课题组成员自觉践行着科学发展观,引导课题组更多的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又红又专的技术人才。在他的支持下,他团队的每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都获得赴海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开展研究工作的机会。此外,他还给年轻人创造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机会,给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项目研究工作中锻炼自我。在他的培养下,先后有三位教师晋升为教授,两位晋升为副教授,其中一位荣获2011年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他们现在都以课题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的身份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肩负起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任。团队中的党员们更是在他的影响下,彰显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着群众和学生们为着祖国的环保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上海交大环境学院河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立于2000年,十年磨一剑,孔海南及其队员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同行们的认可,为学校赢得了声誉。他先后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水环境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科学》及《环境科学研究》杂志编委;国家“十一五”水专项方案编写专家组专家;国家“十一五”“水专项”湖泊水库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十二五”“水专项”滇池流域专家组成员。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但他从未忘记过自己是环境学院的一员,要为环境学院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积极参与学院的教学和学术工作,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他曾参与水处理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帮助年轻教师在教学上进步。在学院教授讨论会和学术研讨会上,他侃侃而谈,为学院的未来设计殚精竭虑。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党员,积极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

   成果显著 引领云南水环境治理布局

  云南省共有9大高原湖泊,洱海仅为其中之一,孔海南教授带领的团队所取得的成果为其他类似湖泊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广大西部地区与洱海相类似的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湖泊具有上千个,其在治理过程既要考虑到水质的保持,同时也要考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状,孔海南教授洱海项目的治理工作中所开发的相关面源污染控制、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湖滨带缓冲带的生态修复以及湖湾的综合治理对于我国的很多湖泊都具有指导意义。孔海南教授在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治理成果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认可,中央电视台在各个重大专项的报导中,水专项主要选择洱海作为窗口来宣传重大专项的治理工作。在该背景下,我国的重点流域滇池也选择了孔海南教授作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流域专家组的专家为滇池的治理出谋划策。

  “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都和水打交道了。”孔海南曾经在课堂上这样风趣地介绍自己。正因为常年在第一线的积累,洱海治理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在长江、太湖等更大水域的治理工作,孔海南带领项目组对洱海绿色流域建设做出的全面系统规划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作为学者,孔教授选择亲自奋战在环境治理第一线,水环境的治理是孔教授的事业,洱海的湖光山色时刻牵动着他的心。他和同事们还将在洱海边度过未来的无数日日夜夜,只为洱海的水更清、月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