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我校“慕课西行”同步课堂开讲

11.10.2018  00:18

在教育部高教司发出“慕课西行”的号召后,我校先行先试,无偿为喀什大学打造同步课堂,将优质教学资源无私输送到西部。10月8日,由我校徐志珍老师主讲的无机化学课作为国内首次试点的同步课程正式开讲,《解放日报》《新闻晨报》《劳动报》、光明网、央广网、科学网、东方卫视、澎湃新闻、文汇APP、上观新闻、周到上海等媒体分别对此进行了报道。


东部地区高校今秋起实施“慕课西行计划”,华理携手喀大首次试点共修精品课程

解放日报》:沪喀同上一堂课 智力援疆一线牵


      “华理的同学们,他讲得对不对?”“对!”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徐志珍通过黑板上方直播屏,请喀什大学一位自告奋勇的男生答题,解释什么是“混合气体的分压”,授课现场的华理学生对这位男生的解答纷纷认同,喀大选课学生也从当地教室传来阵阵掌声。昨天9时55分,在华东理工奉贤校区A教306室,120名2018级学生济济一堂,修读上海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而祖国最西边的高校——喀什大学,也有200名大一新生同步听讲,还能实时举手发言。沪上精品课程实现了西部共享。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启动的“慕课西行计划”,北京、青岛、上海等东部高校从今秋学期开始“免费促共享”,华理与喀大开始首次试点——师生结对同上一堂课,互动直播万里一线牵。


      两地画面清晰可按需切换

      直播课仅是“老师在屏幕里讲,学生在屏幕外看”吗?这门共享精品课并非“一对多”的主播模式,其背后的技术支撑是沪喀两地的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前方三块大屏,后方两块屏幕,多机位、配导播……教师身影由跟踪摄像机自动捕捉,两地画面清晰并可随时按需切换——原则上,每个人都可在某一屏幕上看见任何一人。

      从板书到PPT,从方程变形到解题过程,徐志珍和两校学生的语音都是全场采集,她手中 “电子教棒”的绿色落点也可以跨屏投射。而在课堂之外,他们并不是看过直播就算上完课,预习、复习等功课都得做。“书后第六题请看一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徐志珍提示学生,下次课要把难题“拎出来”再讲讲,“第二节讲‘液体与溶液’,本周要结束《化学基础知识》这一章……”她表示,课余将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通过开发配套的线上课程、开展习题课、微信群答疑等,确保这种线上线下跨校混合式教学的质量。

      为了真正实现 “两个学校开一门课”的融合,徐志珍和喀大环化学院老师丁晓丽从暑假起就开始协同作战,统一教材和课件。由于西部边陲与东部沿海的气候不一样,不仅新生报到时间相差半月左右,两地还存在大约两个小时的时差,于是,华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喀大技术部门和东西部高校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三方联合试点,对标课表、对表时间、对接技术,将一学期的 《无机化学》课程安排完善,如规定每趟第一课的时间从10时左右开讲,时长1.5小时。

      喀什大学副校长罗浩波表示,同步课堂开启了上海智力援疆的新途径。除了沪喀两校,喀什大学生地学院和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西藏大学文学院等也将开展同步课程试点。“心系一带一路,传递智慧福音;满蓄家国情怀,服务国家战略。


      兼顾沪喀学子个性施教

      在第一节“气体”课上,徐志珍循循善诱,从波义耳、孟—吕萨克、阿伏加德罗三大定律,演绎出气体状态方程“pV=nRT”。她特别交代,“这个方程各个变量的单位必须是国际标准单位。”比如,压强(p)单位不是多少毫米汞柱大气压,而是“帕斯卡”;体积(V)单位不是多少升,而是“立方米”;温度(T)单位不是多少摄氏度,而是“开尔文”……她接着问,“1个帕斯卡大不大,你们有概念吗?”两边教室里都有学生回答:“不大,不大。”“对,1个大气压相当于10万多帕,所以我们常用千帕、兆帕来换算。

      教学重在个性施教。由于专任师资匮乏,喀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面临开课困难,华理拿出了自己的强势专业,特意安排化学学院名师担纲课程负责人。据了解,徐志珍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华理 “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教师团队”的一员,她日常讲授的无机化学课程不仅座无虚席,还常常需要加座。

      尽管开课多年早已对教案如数家珍,但徐志珍为了上好东西部同步课程,每两个课时都至少要多花一天备课。课程运行阶段,华理教学团队负责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喀什教学团队负责考察喀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反馈,以便快速调整。“我们当然会碰到一些困难,但办法总比问题多……”徐志珍说,两校新生也可以在线上线下结对子,互帮互学互进。

      “只要认真听,就能跟得上。”谢姆西努尔·吐尔孙说,刚来喀大就能和这么厉害的大学师生一起上课,吐尔孙感觉自己完全沉浸在知识海洋里。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社会发展组组长傅建勤表示,“华理化学学科是 ‘双一流’建设学科,以品牌课程柔性帮扶喀大,体现了上海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援疆共享理念。

      原文来源: 解放日报 | 发表时间:2018-10-09 | 作者:首席记者 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18-10-09/getArticle.htm?id=258674

 

【东方卫视】互联网+跨越5000公里 沪疆高校学子同上一堂课

(温馨提示:视频如无法正常播放请使用兼容模式)

    视频来源:东方卫视 | 时间:2018-10-10

    视频连接: http://www.kankanews.com/a/2018-10-10/0018614871.shtml


【光明网】慕课连接华东理工和喀什大学

10月8日上午9点55分,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A教306室,120名2018级学生济济一堂,像往常一样在上无机化学课。与此同时,远在5000多公里外的喀什大学,也有200名大一新生实时听到课程内容,参与课堂互动,这是无机化学同步课堂的国内首次试点。

让西部学生能远程共享精品课的是学生们身处的这个现代感十足的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前方三块大屏,后方两块屏幕,教师身影由跟踪摄像机自动捕捉,两地画面清晰并可随时根据需要切换,整堂课程呈现流畅。这样的无机化学课堂接下来要上一个学期。

在教育部高教司发出“慕课西行”的号召后,华理先行先试,无偿为喀什大学打造同步课堂,将优质教学资源无私输送到西部,实实在在地为西部教育与人才培养做些事情。

华理工化学学科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以该学科的精品课程柔性帮扶喀大,体现了上海高校对援疆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社会发展组组长傅建勤说。

无机化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着重教授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据介绍,由于师资匮乏,喀什大学的无机化学课程面临开课困难的窘境。为此,华理特意安排了学校的优秀教师、化学学院徐志珍教授担任这门共享课程的负责人。

徐志珍老师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华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教师团队”的一员。她教授的无机化学课程是上海市精品课程。以“站上三尺讲台,就要对得起学生”为座右铭的她,上课条理清晰、讲解透彻,深受学生欢迎,课堂上不仅座无虚席,还常常需要加座,课前学生还会早早占座。得知开设同步课堂是为西部高校献爱心,徐志珍老师欣然应允并立即着手准备。

除了生源不同,两地学生的基础也不同。例如,喀什大学维族学生占比超过60%,知识基础较弱。此外,新生报到时间不同、两地存在2小时时差等,也为课程实施带来了困难。

既然做了,就要尽心尽力去做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徐志珍仍然迎难而上,她表示,课余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开发配套的线上课程、开展习题课、微信群答疑等,进一步确保教学质量。

记者了解到,此次同步课堂试点借助网络与在线教育技术,依托线上平台与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将华理的无机化学课程原汁原味地隔空“”到喀什大学,从此,西部学生又多了一个途径,得以共享东部优质的系统化专业基础课程。

心系一带一路,传递智慧福音;满蓄家国情怀,服务国家战略。”喀什大学罗浩波副校长对华理的援助深表感谢。他表示,同步课堂开启了上海智慧、智力援疆援喀的新途径与新模式,是铁肩担道义、雪中送暖炭的仁义之举。(光明融媒记者曹继军 通讯员 魏娜)

原文来源: 光明网   |   发表时间:2018-10-08   |   作者:曹继军 魏娜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