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深挖“最美家庭” 打造互联网+家庭教育平台

31.08.2015  14:50

  8月22日下午,在上海影城4楼,由浦东新区妇联组织拍摄的微电影《》举行了首映,尽管只有短短10分钟,却引来了场内一阵阵“泪雨”。这部微电影取材自“浦东最美家庭”郑君华、顾天来夫妇的真实故事,也争取到了主人公及家人的本色出演。

  浦东妇联负责人告诉记者,拍摄《》的初衷便是要让“最美家庭”的精神传播得更广,吸引更多家庭效仿。在寻找“最美家庭”的同时,浦东妇联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打造互联网+家庭教育平台。“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家庭进步一小步,社会就能进步一大步。

   ■医疗界“最美家庭

   家训:救死捐身

   微电影《》的主人公

  郑君华是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顾天来则是同院负责协调医疗纠纷的医务科长。在一场医患矛盾复杂的事务中,顾天来被一位患者家属动粗,击伤前额,而妻子郑君华作为中国医学界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她的受助对象正巧是来自击伤顾天来的患者家庭,最后夫妇俩以德报怨,慷慨向这位白血病女孩捐献。1年之后,这名女孩康复如初,血型也由最初的AB型变为与郑君华相同的B型。

  记者注意到,微电影《》的叙事影像为黑白,但是在郑君华捐献的一刻,鲜血从臂膀流出的瞬间,血液呈现出鲜红色,画面非常震撼。

  《》的总策划、总导演朱烁渊告诉记者,区别于其他作品,《》里的主人公郑君华夫妇以及出镜的家庭成员都是由原型人物出演,没有聘请职业演员。“为了保证电影的感染力,我们全片基本用浦东本地方言呈现,并采用实景拍摄,采用现场同期声的方式记录,力求真实还原郑君华一家的感人事迹。

  据了解,郑君华于2002年捐献了造血干细胞,10多年来,她与丈夫两人不仅积极参与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的志愿活动,还向身边人科普捐献知识。经过努力,她所在的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志愿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医务人员已经有367人,郑君华家庭在今年7月被评为“浦东最美家庭”,并推荐为上海市“海上最美家庭”。

  “这部电影主要情节都是真实的,稍微进行了艺术加工。我先生被打、我进行捐助都是独立的事情,并不像电影里所说来自同一个家庭。”面对记者,郑君华显得非常坦诚。她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为了表现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解和反对态度,电影中她决定要捐献时遭遇到了姐姐的反对,“实际上我家没人反对我,觉得能救人一命,都特别支持我,最后为了艺术表现,我们劝说姐姐做了一回‘黑脸’。

  电影中郑君华夫妇的老一辈关于“救死捐身”的家训,是真实存在的。郑君华介绍,她的父母一辈子都从事医务工作,时刻教导他们夫妇俩要“救死捐身”。电影中父亲口中的一首诗“求恩继志今何在,现世医护亮节操。救死捐身常辛苦,老少安康含泪笑”,就选自她父亲的创作诗集中。在家中的墙上,还挂有古人遗训——出自《左传》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时刻提醒家人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顾天来曾经与郑君华同为外科医生,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开始负责调解医疗纠纷,一干就是10多年。10多年来,他记不清处理调解了多少纠纷,承受了多少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做这块工作是很孤独的,医患问题就像是一杆‘天平’,稍微有所偏颇就会失衡,病人不理解,有时候还得罪了同事和领导。”但顾天来没有退缩,尽可能让每件纠纷都公正处理,不少病患家属甚至和他成了朋友。作为妻子,郑君华能够时刻感受到丈夫受到的压力,但她从不打听询问,只是默默地给丈夫以鼓励和支持。

  走出家庭,不管是邻里乡亲,同事好友,只要有人相托,两口子一定会尽心尽力地张罗,小到伤风感冒,大到命悬一线,参与抢救,组织专家会诊……每每谈到郑医生夫妻档,熟悉的人们无不伸出大拇指,赞扬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妻、模范医生。

  受到父辈的熏陶,郑君华夫妇还想将良好的家风传承给儿子。由于当年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儿子只有2岁,并不懂事,但夫妇二人以身作则,通过各种志愿活动向儿子言传身教。他们的儿子告诉记者,今后也想向父母学习,加入中华骨髓库。■创业“最美家庭

   家训:努力不停歇

   打造一个“菌菇帝国

  在上海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当口,浦东有一户创业“最美家庭”也格外引人瞩目——陆兰芳夫妇用了20年时间,在浦东打造了一个“菌菇帝国”。

  陆兰芳出生在浦东航头一个书香门第,按照原本的规划,她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农科院,并评上工程师职称。但她并不满足,为了更好追求自我价值,已经34岁的她毅然决然出国深造,踏上了语言不通、没有亲人的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涯。

  学成回沪之后,上海农科院有关领导亲自上门做工作,允诺让她到农科院所属一家公司当老总,执着的陆兰芳再次放弃了令人羡慕的职位和安稳的工作,义无反顾地走上创业之路,现如今产品已出口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地。

  谈起创业成功的秘诀,陆兰芳认为母亲给她的影响很深远。“我母亲家境很好,也特别好学,曾经是当地学堂的第一名,可受封建思想影响,她读完高小后,家里就不让读了。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学习,现在85岁了,还每天坚持看书,老花镜看不清,就拿着放大镜看。”她告诉记者,从小母亲就教育她知识很重要,做人要努力,她因此受益匪浅,“当年在农科院工作还算清闲,但妈妈从小灌输的努力不停歇的想法促使我学了日语,也想走出去看看,后来回国了,觉得创业既能学以致用,也充满挑战,很想去尝试”。她表示,很感谢母亲“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理念。

   [电台+微教程]

   没有教室的“空中父母学堂

  “爱孩子请学会放手”是最近一期“空中父母学堂”的主题,儿童教育研究专家徐榕针对如何让孩子自由发展的问题与父母讨论了一个小时。这个学堂有点特别,没有教室,全程通过广播方式向父母“授课”。

  “空中父母学堂”由浦东妇联与教育局合作,联手浦东电台在去年创办,是一档面向浦东40多万名学生家长的服务类午间直播节目,双周五中午12点到1点在浦东电台FM106.5调频直播,围绕家长遇到的家庭教育种种问题,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互动分析解答。

  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和精准性,浦东妇联还同步创办了《空中父母学堂》公众微信平台,作为广播版“空中父母学堂”的互补平台,一天一更新,每天推送育儿方面的信息,倡导“睡前为孩子健康成长、为自己成为合格家长,每天学习十分钟”,力图打造成父母睡前家庭教育指导10分钟微课程,提升家长效能,今年指导人数已达160万人次。

  为配合“空中父母学堂”项目开展,去年9月到12月,全区中、小、幼近600所学校开设配套讲座1299场次。“今年我们将家庭教育讲座延伸到社区,开展‘空中父母学堂’进社区活动,包括在潍坊社区进行的配合高中考学生迎考心理调适家长指导讲座,北蔡社区的新生入学准备家长指导等。”“空中父母学堂”负责人孙永清表示,如今形成了浦东新区家庭教育指导“一、二、三、四”新模式,即:每天推送一条微信公众育儿信息;每两周一档直播节目,为家长排忧解难;学校每学期三次与家长面对面的指导;社区每年四次菜单式的服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