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热情与坚定,让人心疼

18.04.2017  19:02

  莎士比亚曾说过:“人生就像一匹由善恶交织而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分趾高气扬;我们的罪恶又赖我们的善行把它们掩藏,才不会完全绝望。”音乐剧《魔法坏女巫》中的女主角艾芙芭与格琳达的一生仿佛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以造梦为宗旨的百老汇向来有演绎童话的传统。自上世纪80年代中的《魔法黑森林》起,当代文化中的“黑童话”潮流也影响到了百老汇。与充满美好希望、色彩斑斓的传统童话相对立,黑童话更像是成年人的读物。透过美好的表象,对我们惯常所认定的所谓的美好事物进行质疑和重新审视,或许在打破并重构童话原著中的美好形象之后,会再造出一个更大的、影响更为广泛且含义更为深刻的“新童话”来。

  西方文化中一直流传着女巫的传说,1995年,格雷戈里·马奎尔出版了小说《魔法坏女巫:西方坏女巫的一生》,对“坏女巫”的形象进行了创造性的重述与颠覆,同时也讲述了当代人们对于友谊与爱情、善良与邪恶、独立与成长的思考。音乐剧《魔法坏女巫》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

  金发、苗条、广受欢迎的“白富美”格琳达,身材壮硕、通体翠绿、不被人待见的艾芙芭,这两个看似绝不可能成为朋友的姑娘,却在一系列交流碰

  撞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携手一起成长。然而,随着奥兹国大巫师的出现,她们的友谊走到了分叉口,人生道路也因此各不相同。格琳达执迷于名望,被权利所蒙蔽;艾芙芭则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却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双女主角的设置无疑是本剧的一大亮点,两位女巫的戏份自始至终贯穿于全剧,难分伯仲。人们口中的“西方坏女巫”实质上是位善良勇敢的姑娘,而表面看似完美的“好女巫”格琳达,却有着虚荣伪善的一面,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邪恶与正义的认知。

  剧中还充斥着大量的隐喻,奥兹大巫师和校长对政权都有着强烈的欲望,为维护统治而不惜作恶。在全球话语权遭到质疑、种族歧视仍旧存在、恐怖活动四起的当下,此剧所包含的寓言或许能引起更多成人观众的共鸣。故事内涵的多面性让《魔法坏女巫》成为了一部老少皆宜、具有社会意义的音乐剧。

  第一幕终曲《抵抗地心引力》为全剧的主打曲目,曲名是一个精妙的双关语,仅从字面意思上看,代表了艾芙芭首次试飞,成功抵抗地心引力的壮举,另一方面则表述出其内心守护正义、与当权者决裂并勇于反抗邪恶势力的坚定决心。歌曲中女巫不间断重复着这句关键台词,且每次强调较之前更为铿锵有力,音调也随之不断攀升,体现出艾芙芭愈来愈坚定的信念意志。

   音乐主题动机的呈现和发展与戏剧主

  题的表现有着极高的吻合度。终场,艾芙芭面对自己帮助过的人们不遗余力地追杀后终对现实妥协,唱道“我能力有限”,该歌词旋律较之前与格琳达的合唱曲目《我们在一起,能力无限制》的旋律相同,但此刻主人公的自我认知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有着极强的反衬效果。

  艾芙芭是如此富有爱心、正义感的女孩,她天真地以为只要坚持,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梦想终能实现。观众每每在其歌声中越是感受到热情与坚定,越是让人心疼。心疼她绝不违背义理的决心,心疼她毅然决然亲手摧毁梦想之路,只因她有颗美丽勇敢的心。最终,虚伪战胜善良,真理选择退避。那位坚守道德信仰、力图使人民都感到幸福的绿女孩,终究离开了我们,还留下了千古骂名。

  走出剧场的那一刻,“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正是人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黑格尔的这句话在我脑海中盘旋,久久不能散去。艾芙芭、格琳达是“吃瓜群众”口中的“好女巫”“坏女巫”,她们更是现实中的你我他。人的一生,多数决定都无法逆转,就如同艾芙芭施展的魔咒。惟愿你我都能拥有格琳达那完美的外在,又具备艾芙芭那颗善良勇敢的心。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理论博士研究生)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