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船女二副龚慧佳回忆南极考察队163天科考历险

17.04.2015  13:24

  创造我国船舶向南航行的纬度最高纪录;启动国家863计划“深冰芯钻探”的开钻任务,并首次在南极科考中应用“极地机器人”……“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日前顺利完成了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作为此次“雪龙”船女二副、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女教师龚慧佳见证了“雪龙”号在历时163天的极地科考中经历的像电影大片般跌宕的“剧情”。在此次南极科考中,她是“雪龙”船驾驶员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创造我国航海新纪录

  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于去年10月30日从上海起航,经由澳大利亚霍巴特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此后经由南极罗斯海到达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补给,再次返回中山站,完成预定任务后经由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回国。

  龚慧佳介绍,在3万余海里的总航程中,“雪龙”船在冰区航行有3210海里,行经海域气象条件复杂,曾四闯“魔鬼西风带”,多次遭遇台风、冰雪等恶劣天气。其间,“雪龙”船还克服了有卫星资料记录以来罗斯海最严重的冰情,到达东经165°34′、南纬77°35′,创造了我国航海新纪录。

  被称作南极屏障的“魔鬼西风带”,是“雪龙”船去南极的必经之路,这里常年刮着8级甚至10级以上大风。龚慧佳说,在此次航行中,科考船曾四次穿越“魔鬼西风带”,最后圆满完成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及南大洋等各项夏季科考及建设任务。让她最难忘的,是“雪龙”船第三次穿越“魔鬼西风带”的历程。

  今年1月20日,“雪龙”船从新西兰科莱斯特彻奇出发,执行科考任务。在必经之地的“西风带”上,遭遇一股强气旋。“这股气旋强度大,影响范围广,中心最大风力达12级左右,最大涌浪达6至7米。”经过两天两夜的避风,“雪龙”船驶离麦夸里岛,向西南第三次成功穿越“魔鬼西风带”。

  “‘雪龙’船择机穿越西风带时涌高也达到4到5米,船体倾斜最大时达到28度,有的队员被颠簸得从船一边甩到了另一边。”龚慧佳说。这次穿越“魔鬼西风带”开创性地选择分段穿越西风带,为今后在该区域安全航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队员意外坠落冰裂隙

  南极自然条件恶劣,酷寒、低氧、暴雪、白化等极地特殊环境,给科考人员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出发前就一直听‘老极地人’说,南极处处有凶险,考察队员一直小心翼翼。想不到在外大洋作业期间,中山站度夏队里出现了险情。1月3日那天,度夏队两名队员在冰盖区执行任务时,一名队员意外坠落冰裂隙。”当天,龚慧佳随船去大洋作业没在现场,事后听队友描述整个营救遇险科考队员的全过程,她至今感到心惊胆战。

  “当时,这两位队员前往冰盖执行GPS拆卸任务。目的地不适合飞机降落,于是他们选择在离目标点一公里处着陆。抵达冰盖后,他们手持铁锹探路前行,一名队员却不慎坠落冰裂隙。”所幸,这名队员正好掉在了离地面6米深的一个雪台上。雪台很窄,大约有2米,遇险队员半条腿是悬空的,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海豚”救援飞机及时赶到,将遇险队友成功救出冰缝。

  龚慧佳说,“雪龙”船在163天的航行中,只补给过三次食品,因为常年吃不新鲜的蔬菜、压缩饼干、方便面,几乎所有的“极地”人都会患上职业病,每个人的胃都不好,但大家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一切。

  从“育明”轮三副到北极科考“雪龙”船三副,再到南极科考“雪龙”船二副,近3年,龚慧佳一次次驾着巨轮完成了波澜壮阔的航海旅程。作为一名教师,龚慧佳说,航海体验让她的航行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为教学打牢了实践基础。今后,她会把在“雪龙”船上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们,激发年轻一代热爱海洋事业、报效国家的梦想。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