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新人奖”获得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吴长青:出版人也要走得出去  

17.02.2015  13:01

      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

10年前,吴长青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毕业。一进社,他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大力开发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文博考古图书产品。他一头扎进考古报告和文博学术圈,单是每年的审稿量就超过300万字。由他编审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由他担任责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集》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如今,作为出版社第六编辑室的主任,他带着一群80后博士毕业生,埋头整理考古报告和论文集,构筑起一方雅致的学术天地。

眼光放远,影响和价值就显现出来

对于吴长青而言,每出版一本新书,就如同开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年审300万字的背后,核查文献、基础功课等是难以用字数计量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收录商周有铭青铜器16704件,多达18000页,首印仅300册。吴长青说:“把眼光放远,它的影响和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几年前,吴长青负责编辑意大利学者图齐的《梵天佛地》,意大利籍北大教授、主编魏正中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书中字词句不能有偏差,就连版式也是锱铢必较:一段文字跨页,新的一页不能只有两个字,而是要留足半行;图片下方的比例尺位置必须全部统一。吴长青没有埋怨,一个人住进印刷厂,按要求反复修改。他的认真打动了意大利学者。老魏告诉他,原来的错误都是由一位90高龄的新西兰出版人帮忙指出的。海外出版人的专业态度,让吴长青受益良多,此后他都以此为标准来工作。

做图书编辑,要坐得下来,也要走得出去,这是吴长青的座右铭。吴长青对于找选题有自己的秘诀——跑学术会议,他还专门做了一本出版社近年考古、文博类图书出版书目,用在研讨会上分发,“比什么自我介绍都管用”。吴长青说:“建立信任,做好服务,别人才会找你出版。”

要在传统文化里找到传播点

学院的门槛踏平了,还要回到市场的海洋里“轧闹猛”。

在通俗读本方面,吴长青也有自己的实践。在他策划的“震旦博雅书系”里,他请自己的导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编写了一部《感悟考古》。集结老先生几十年的文稿,这本书从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到研究内容方法,再到国内考古发展历程等各方面均有涉及。阅读序言时,吴长青直呼过瘾,认为这本书对于初入考古研究的学生再适合不过。所以,他特地在封面上加上“写给青年学者的考古学读本”几个字。自此,考古学也有了“入门书”。

相比于畅销图书,考古、文博类图书阅读门槛高、专业性强,平均每种发行1000-3000册是常态,可在吴长青手上,发行量过万册的图书不在少数。吴长青感到,编辑的把控主要在图书选题、文本内容上,如何针对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普通大众,加强专业类图书的宣传营销,是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借着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社里出版《九云梦》火了一把;王家卫的微博引用,又让文艺青年挖掘出《小窗幽记》。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很多,借由流行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固然很好,可是吴长青还是希望大众的关注点,能够回到古籍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