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规划 促改革 创一流】创新驱动,帮国产大飞机造出“中国心” ——记我校第二届“青年英才校长奖”特等奖获得者、机动学院张显程教授

16.03.2016  12:40

    伴随2015年11月C919大型客机的正式下线,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欢欣鼓舞之余,一个事实仍然令人不无遗憾:至今为止,国产大飞机的“心脏”——发动机,仍是由美法合资的CFM公司提供,从技术到部件皆然。

    为了改变我国在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设计与制造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尴尬局面,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正在不懈努力,其中就有我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张显程教授。

目标聚焦,协同创新


    现代民航市场是世界上所有商业市场中最为苛刻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对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等都有极高的要求,苛刻程度甚至高于卫星及发射市场,堪称高精尖工业水平的集大成者。所以,从战略上讲,发展国产大飞机对于提升国家基础工业实力、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具有巨大意义。对此,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制造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航空梦。

    航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飞机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面临材料制造、性能实现、寿命可靠性、适航取证等各方面的挑战。然而,这些技术挑战大多都与寿命可靠性技术息息相关,而这正和张老师的研究方向——机械结构完整性高度契合。

    2013年,我校与中航商用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商发”)签约成立了首家联合创新中心---“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简称“UIC”)。张老师就是这个UIC项目的主要成员。UIC规划用5年时间,在发动机关键部件寿命设计、保障与提升等三大块上实现突破,并以此深度推进发动机关键部件长寿命设计与性能保障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张显程一直致力于这些理论与技术的前沿探索,服务于航空发动机关键热端部件的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并且获得了商发公司、上海市科委和经信委的大力资助,有望在发动机关键部件寿命设计和基于表面制造的性能提升方面取得突破,目前相关研究结果正在向中航商发公司实施转化。

没有差生,只有差师


      在承担高精尖科研任务的同时,张显程还是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导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年轻的张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育人理念与方法。

    对学生的科研学术工作,他要求极严。虽然并不限定学生必须朝几晚几地待在实验室,但每周必须组织一次课题研讨,与学生讨论上周做了什么、接下来怎么做、Search and Research三个方面的内容。他还随时通过微信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研究动态,对学生论文的“处女秀”更是要求得严之又严,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他的学生王润梓说,对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张老师反反复复字斟句酌地修改了十几遍,每次修改,都把他叫到身边,问他为什么这么写,告诉他自己为什么这么改,以后写论文要注意什么等等。“所以,等论文投到杂志社,杂志社基本不会反馈什么修改意见就直接发表了。”王润梓说。不过,由于科研的一些保密规定,学生的很多研究成果和数据不能发表,也让这位年轻的博导对他的学生们心存一份愧疚。

    在张显程看来,idea是科研的灵魂。所以,他招研究生,一不问“出身”,二不看资历,只看是不是有刻苦求学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看有没有idea。“忘掉你们的过去,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展望未来。”他总是这样和学生说。

    有件事给张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在招硕士研究生时,一位做农村小学教师的父亲千里迢迢送孩子来学校复试。马上要师生互选了,不安的父亲在走廊里遇到了张老师。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地交谈了两句,但张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父子俩的朴实与刻苦。他拦住了这位父亲还没说出口的恳求,毅然收下了这名三本院校考进来的学生,并对他提出3点要求——比别人多吃苦、比别人多看文献、比别人勤于试验。而他的期望也产生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这名学生现在在各方面表现得都很出色。

      与此同时,张显程对自己的学生还有另外一条要求。不管学生如何优秀,他总是“很舍得地”鼓励他们走出去,无论国内国外,吃“百家饭”,集“百家长”。

笑对生活,处处Nice


    张老师最喜欢说什么?“Nice!”“只要看到团队里有人取得成果,或者是别人的成果值得借鉴学习,他总是说,Nice!”学生们纷纷说道。

    即使每天晚上11点多才出实验室,时常奔波在南京与东北等地做实验,张显程老师也总是笑对人生。对他来说,生活中处处充满着Nice。

    从读本科开始,他就坚持每天1小时锻炼、1小时阅读的好习惯,而且阅读还多半跨界,历史类、人物传记类都是他的所好。他在办公室里常备一双跑鞋,下班之后就到学校操场上跑跑。在自己坚持锻炼的同时,他建议学生勤于锻炼,他建议每到周六,学生就“闹分裂”,分成“疲劳与断裂组”和“表面强化组”,两队对抗,玩得不亦乐乎。

    从2007年博士毕业来到华理工作,张显程借助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契机,以及个人的勤勉与努力,在教学科研上连获丰收,在2015年底荣获了学校“青年英才校长奖”特等奖后,2016年初又入选为国家长江学者激励计划青年学者。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张显程却这样说:“我能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是因为我遇到了3位恩师。世间皆有良驹,却鲜有伯乐,责任、担当、感恩和大爱,应该是现在的年轻人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即将结束时,他的导师曾希望他留下,而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归来,原因就是:“这里有我成长的故乡、有关爱我的老师、有团结的团队,为祖国做科研,哪怕做出一点点,也无愧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