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6年上海科技奖公布 首次同年评出两项特等奖

03.04.2017  04:28

3月22日下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奖励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成果和个人。201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65项(人),包含1项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据悉,2012年恢复设立特等奖的四年间,分别有1项前沿基础研究、1项重大发明创造和1项大科学工程的成果荣获特等奖,特等奖时有空缺。2016年评选出1项技术发明特等奖和1项科技进步特等奖,是上海在同一年度首次评选出两项特等奖。  

奖励大会上,师咏勇、童小华、张伟、樊春海、刘海峰、谢应波、张建华、谈剑峰、李福刚、许式伟10人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2项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8项;30项成果获得技术发明奖,其中特等奖1项;201项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奖1项;俄罗斯籍专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美国籍专家陈俊2人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  

激光钕玻璃、北斗导航荣获特等奖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两条技术路径之一,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这一装置的核心材料——激光钕玻璃的连续熔炼技术,是国际上公认难度最高的光功能玻璃制备技术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胡丽丽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具备独立研发大型激光装置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项目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特等奖,也是继陈赛娟院士之后又一女科学家主持的项目荣获特等奖。  

北斗卫星已上天,应用须落地;科技要先行,产业来支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郁文贤主持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显著,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在核心算法、基础产品、特色应用方面都取得突破,建立的北斗应用系统在智能公交、精准农业、海洋渔业等6个行业有广泛应用。过去三年中,这些成果新增直接产值16.4亿元,带动间接产值约40亿元,支撑了上海导航产业连续三年以30%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长。  

衣食住行 改善市民生活

科技惠民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今年的高等级奖项中同“民生科技”相关的项目有10项,占20.4%。  

食管疾病传统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团队的“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组依托内镜微创优势,从技术标准化、适应证扩展和并发症防治上开展系统研究,世界首创多项内镜新技术并推广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2012年,在德国第14届世界消化内镜大会上展示了内镜手术技巧,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当前我国社会总能耗中,建筑能耗超过30%;上海建筑工地、道路和堆场烟尘对PM2.5的贡献率占到10%。发展住宅产业化、推广应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是实现建筑环保节能的有效途径。同济大学薛伟辰项目组深入、系统地开展了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解决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用于高层住宅的关键技术难题。该团队的“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人年龄结构年轻化

2016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技术进步奖获奖共产生获奖人2063人,平均年龄为41.0岁。253名第一完成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有141人,占到了总数的55.7%。团队平均年龄50岁以下的项目组占到了所有项目组总数的94.9%。另外,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三大奖的所有完成人中,共有女性428人,占比20.7%。而两个特等奖的第一完成人中一位是女性(胡丽丽),47个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中有7位女性。  

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高强高模纤维专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先进纺丝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第一完成人王新威副总工程师出生于1978年,是高等级奖项第一完成人中年龄最小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斡旋三焦法治疗慢性肾病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陈以平教授已经是79岁高龄,是年龄最高的第一完成人之一,并且目前仍坚持在科研和医疗的第一线。  

来源:人民网 2017.03.22  

原文: 2016年上海科技奖公布 首次同年评出两项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