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高家”的祖传打船手艺,在生态乡村中找到了新价值

29.03.2018  21:52

最近,73岁的高正德又开始打船了。这一回,出身于奉贤区四团镇著名的三代打船世家的老高,打的船已不仅仅是用作工具了。“我家后面有一块占地4亩多的空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一个以‘船’为主题的微公园。”高正德说。在奉贤区“和美宅基”创建工作中,他的手艺成了乡村文化的亮点,也激活出了另一种价值。“到了那时,不管是谁,只要一进村,都能知道这个村是因打船这一民间手工制船技艺而闻名的。

高正德打的船,当地人都叫它为小舢板船。这种船通常是木质结构,多是在内陆地区水域用于水上交通或渔业养殖、捕捞。

高正德打一艘船,一般要花7到8天,船身可以容纳2到3人。打船工艺其实不复杂,但工序着实繁琐。从做船底到配脚划板,大工序有17道,小工序要近百道。什么时候要刨光,什么时候要拼底,什么时候要装订,全靠经验。因此,打船手艺很难被复制和抄袭。

其实,打船这门手艺在奉贤区,四团镇独有。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时期,这里就是一片汪洋。经历了上千年的变迁,这片汪洋才渐渐由于入海口三角洲堆积的原因,形成了现在的渔墩村,可以说,打船这门技术是因水而生的。“从我爸爸开始,就以打船为生了。”高正德说,由于渔墩村水系发达,细密的支流通江达海,早在解放前,高正德的父亲高根干就拜师学艺,开起了船厂做打船买卖,为江浙沪一带人们做水上交通工具。解放后,水资源催生水产业经济,高家打的船又成为运输的主要工具。“那时候,我们一年做到头,还做不过来。”高正德说,全国各地都有人慕名而来。

但这几年,高家的客堂间里就冷清了不少,鲜少有人上门订船。高正德也看得懂,“很多渔民不当渔民了,打船业自然就不吃香了。”但高正德并不觉得可惜,自从镇里积极响应搞起“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后,他认为,他打的船,是唤醒人们“乡愁”的一个主要部分。就在去年,他做的船就出现在四团区域内的几条小河里随意飘着,“以前村里到处都是这样的,没想到,现在还能看到。”不少村民感慨。

随着四团镇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高正德对打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高正德认为,船除了可以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外,也可以成为体验式旅游的一部分,更可以成为地方文化的一种象征。比如,体验做船乐趣,体验渔民生活等。他也希望,这门手艺可以在新时代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体验中了解经典,在体验中感知它全新的魅力。

眼下,船主题微公园的建造,正提升着高正德所在乡村的颜值和气质,“去让它实现另一种价值。”高正德说。事实上,这种价值,正在他所在的渔墩村2组演变为现实。

记者 贾佳 通讯员 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