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奉贤】生工学院创新实践联动平台“开张”一年运行良好

01.12.2014  16:22

      保安范师傅负责奉贤校区实验七楼这一片的值班工作。他每天晚上9点半都必做一项功课——把各楼层逐层检查一遍,看看水电关了没,提醒忙着做实验的师生“收工下班”。在他的经验里,别的楼层客流量会起伏不定,但六楼——生工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总归都是灯火通明,大学生创新实践联动平台(以下简称“联动平台”)的各个实验室里,学生们来来往往、人影幢幢。而实验室与装备处的门禁系统反馈数据和生工学院院长张元兴老师的“微服私访”同样证明了这点。
      据统计,从去年11月“开张”到现在,生工学院联动平台已经送走了27个USRP和大学生创新实验(以下简称“大创”)项目组,这个运行效果使生工学院在众多理工科学院里成为了佼佼者。


平台设计 功能导向


      作为培养人的学术机构,研究型大学要对学生思考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生工学院每届有300多名本科生,每年大约有一半会不同程度地参与创新活动。怎样才能让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受到系统的训练,为以后的科研创新打下基础呢?
      生工学院为此进行了不少思考,首先成立了由张元兴、庄英萍和曹学君等老师组成的领导小组,然后,叶邦策教授又受学院委派,担任专家组组长,成为联动平台的负责人。
      为了保障创新实践活动的安全和有效,叶邦策带领专家组首先建章立制。根据平台运行管理办法,学生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前,需经过专业及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经导师批准后,才能开展实验。导师的责任则是对项目的理论研究、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和安全工作等进行指导,定期组织研讨,实行过程监管。

 


图片说明:生工学院创新实践联动平台

     

      生工学院共有5个本科专业,面对两校区办学的实际和多样性的需求,怎样才能保障创新活动的成效?学院的回答是“拆专业围墙、建通用平台”——不以专业而按功能,进行实验室的设计和仪器装备配置。
      “我们根据生物研究的上、中、下游,从微观到宏观,规划了分子、细胞、微生物和食品4个平台,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常雅宁说。
      此外,学院在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的时候也为创新活动预留了更多的空间。例如,除了4个创新实验室外,中心还有4个标准实验室、2个特种实验室和2个公共精密仪器室。标准实验室根据1个生物类、2个化学类、1个工程类的数量进行倾向性设计,大多是通用仪器。特种实验室分别是细胞操作实验室和食品感官实验室,前者适应特别洁净的需要,后者有特种固定装置。精密仪器室则对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使用次数有限且昂贵的精密仪器进行集中管理。按照这样的规划,创新实验和教学实验相对独立,但与此同时,只要不影响实验教学,创新实验课题组也可以“各取所需”。
      “只要提前一天预约,实验室不成问题。”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人员李鹏飞说。为了方便学生预约,他建立和管理了13个QQ群。
      为了提高管理效能,实验教学中心还装备上了自动化、可视化的管理系统。初上这层楼,你可能一眼会被水族箱里悠游的热带鱼和展示柜里各种动植物标本所吸引,不过,看风景的“你”同时也就成为中央控制室屏幕上的“风景”了。不仅有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整个楼层,实验室调度监控、仪器更替维修、实验资源登记、实验信息收集等都可在网上完成一体化管理。


规范管理  安全保障


      “我们曾经测算过,一个教授课题组每年最多带3个大创项目,大约会让12名学生受益,但是,联动平台每年可以容纳36个项目组,受益的学生将有100多人,只是,就要辛苦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条件支持,进行日常运行管理了。”专家组副组长叶蕊芳说。
      创新活动的主力是大二、大三学生,他们白天课多,主要在晚上和周末做实验,为此,周一至周五,每晚5:30到9:00,实验教学中心5人轮流值班。到双休日,从早上8:30到晚上9:00,则由受过培训的研究生来接手。
      “生物实验周期长,登记项目、预约时间、配药品试剂、准备耗材,有些大二的学生连摇床之类的仪器都没用过,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所以,我们这里的年轻人真的蛮辛苦的,学院对他们的辛勤付出也给予了考虑。”常雅宁说。
      创新实践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而在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安全永远第一”也是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对药品、危险品、菌种,实验教学中心采取双人双锁的集中管理,只有2个负责老师同时到场才能领取。虽然学生进实验室前都经过培训,但值班的老师仍然经常巡视,看看灭菌锅用后关了没有,用有机溶剂的是不是都在通风橱里,等等。
      校级大创项目“一种复方中药对白癜风治疗作用的细胞机制研究”刚刚批下来,按照规定,负责人陈伟闻同学向联动平台提交了一份课题申请。一过眼,工作人员就从申请里找到了问题。
      “按照规定,奉贤这边的实验里不能含有危险和剧毒药品,但是,这里写的常用试剂和药品明细里,有些就不适合学生实验,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决,而是要引导学生搜索替代品。再比如,在这个仪器明细里,高效液相色谱仪是大型精密仪器,如果学生以前没用过,就需要在研究生指导下使用。”李鹏飞拿着申请说。
      “越是守规范,享受的权限就越高。”这是实验教学中心的一条管理原则。刚进实验室时,有的学生“不守规矩”,化学药品滴在台子上都不擦,但是,违规的会被记录,记录多了会得到警告,而警告次数多到一定限度,就要被禁止进实验室做项目了。
      “不过,现在还没有人攒够积分,卫生也不成问题了。”常雅宁笑着说。

 

科创熏陶  教授担纲


     
图片说明:正为USRP实验做准备的博士研究生

       

      这是一个周三的上午,由于“主力们”大都在上课,实验室里还比较清静。超净工作台前,侯兵兵正在为将要进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做准备。这是一个关于林可霉素生物合成调控基因转录分析的USRP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虽然文秀内敛的她看上去也像个本科生,但事实上,在指导学弟学妹做创新活动上,这位三年级博士生已是导师张惠展的得力助手。
      同在分子实验室里的徐林果正在熟悉实验仪器。这名大三的女生参与了赵健老师指导的一个市级大创课题,主要做一种抗癌蛋白药物的研究。
      “我是生工专业,对像分离器等很多仪器都没接触过,所以,需要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学习,也要向老师请教。”已经有读研规划的她说,虽然项目还刚开始,但包括基本的实验操作之类的已经学了很多,对实验室也更熟悉了。
      怎样把教授调动起来,更深地介入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叶邦策老师认为,生工学院的科创宣传周活动“开了个好头”。

 


图片说明:教授登台进行科创宣传与本科生深入交流


      去年的11月底、12月初,学院利用联动平台启动的契机,在奉贤校区进行了为期2周的科创宣传。许建和、卢艳花、叶邦策、李元广、花强、谭文松、鲁华研究所、曹学君、阿华所、国家生化工程中心等11个科研团队先后与学生作专场交流。除了事先在各班上公布团队资料外,每位教授还作了1场报告,介绍本团队的学术特长、科研成果、实验室的日常氛围、课余文化以及研究生的毕业去向,吸引了900多人次的学生来到现场。
      “太神奇了,没想到生物活体还能生产药物,在奉贤就能了解到这么多的项目,真的很不错。”现场一位周同学说。
      正在为保研和做毕业课题找方向的蔡同学几乎每一场报告都没落下:“我想了解每个实验室,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室。”
      “教授站在科研的最前沿,他们能与本科生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对引导学生走上创新道路非常有好处。”叶邦策同时也坦言,任何一项工作的长期运行,都必须有稳定的政策支持和机制支撑,“要让奉贤的创新氛围浓起来,需要方方面面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