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杨槱: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

25.11.2014  02:19

  美国副总统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评价(即批评中国连一个创新都没有——编者注)是不符合事实的。我国的“科技创新”不少,“科学与文化相结合”也日益频繁。

  关于进一步建设创新文化,汪品先院士提出了三个问题:科学究竟是生产力还是文化,汉语在科学创新中是什么地位,如何弥合科学和文化的断层,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如下看法,参与讨论。

   科技在生产力方面不仅是物质财富

  我同意汪院士认为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的观点,但我也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方面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有精神内涵。现在提出的“原始创新”任务,更与精神文明分不开。

  晚清时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西学”只是物质的生产力。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倡“赛先生”,就把科学作为文化革新的动力了,这是很大的进步。当前,青年们从学校毕业、就业后,就迫不及待地买汽车和房子,这是很不利于他们成长和事业发展的。我发现也有不少青年学生的志向是为民富国强献身出力。党和政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要以身作则地引导他们,他们的科学情怀必然会高涨起来。

   印度化”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属于工程师和教师阶层,在工厂从事生产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能工巧匠”,他们能够解决欧美工程技术人员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把他们的“创造发明”加以总结、分析,用汉语写出论文,在国内推广应用。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汉语水平急需提高,以便他们能够把他们的科技开发成果写出简洁明了、易读易懂的论文。在中国,首先要用汉语写出论文,然后再译成外语在国外学术会议和科技书刊发表。

  为了与国外同行交流学术成果,当然要学习一种或多种外国语言。英语已经是全球化的语言了,实际上,我国也已把英语作为高考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我国不能与印度一样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印度化”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汉语学习必须进一步加强、提高。现在世界上有14亿人在用中国汉语。中国对世界、人类的影响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日益广泛。汉语不能丢,学习和提高汉语能力应大力加强。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来源:《文汇报》 2014.11.24 第01版

原文: 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