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七网]上海交通大学《中华大典·天文典》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

25.04.2017  20:45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走近名作、名家、名社——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颁奖庆典”在北京隆重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任总主编,钮卫星教授、董煜宇副教授任副主编的《中华大典·天文典》(五卷本)获奖。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是中国出版界奖励优秀出版物的综合性奖项,与“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列为业界三大奖。共有三个子奖项,即图书奖、音像电子和游戏出版物奖、出版科研论文奖。《中华大典·天文典》(五卷本)获得的是图书奖,其颁奖词如下:“日月星辰斗转移,中国古代天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跨越千年时空,8年沉潜磨砺,散落于各类古籍中的天学文献得以分门别类,铸就巨典,填补了中国历法研究和古代天学资料编纂领域的空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中华大典》是以国家的名义和力量组织编写的一部全面的中华古籍大型系列类书,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分为24个典,共8亿多字,所收的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历史、农学、林学、医学、药学、地学、天文学、语言学等各门学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可以和明朝《永乐大典》相媲美的中国古典文化集成。    

《中华大典·天文典》项目启动于2008年,这部1000多万字的巨著跨越千年,汇编、甄选了中国历代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天学记录,再现了中国辉煌的天学遗产。《天文典》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负责编纂,包括《历法分典》、《天文分典》和《仪象分典》三个分典,编纂耗时8年,总字数达1096万字。    

天文典》总主编江晓原教授、《天文分典》主编钮卫星教授、《历法分典》主编董煜宇副教授在天文学领域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丰富的学术成果,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多位师生参与了此项工作,主编人员的学术建树和研究院的良好平台无疑是《天文典》学术品质的最佳保证。《天文典》五卷本的编纂,不单是一个资料的汇集过程,它还意味着典籍梳理、删繁就简、标点句读、知识考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古代浩瀚天学资料的整体把握和重新理解,这对今人来说无疑一个巨大的挑战。古代天学文献除正史中的天文律历志外,大多分散在各典籍中,再加上现存古籍材料大多未标点,古代天学的涉及面又很广,而且内容高深晦涩,面对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历代文献资料,搜集、查阅、选录、整理、分类、排序等都是编写过程中艰难的步骤,这些工作费时费力,对细节要求极高,一个标点、一个字不对就有可能使整体文意发生变化。    

古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编写中的一点小错也有可能给天文学研究带来灾难。编纂人员几乎翻遍了上千年的文献,对文献上的每一段天象记载都反复推敲,参考大量学术成果,生怕因为考证得不对误导大家。参与编纂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编纂过程中,熬夜通宵是常有的事,历经8年时间,《天文典》几易其稿,才有了如今五卷本的完美呈现,它是古人非凡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今人为传承文化垒基造石、坚韧付出的见证。    

江晓原教授表示,古代的天学遗产是现代人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并且还能为天文爱好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现有天学记录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记录,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且目前除了专业的科研人员之外,业余天文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和其他科学学科相比,天文学具有特殊的审美性,它是对普通市民进行科普教育的广阔领地,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最佳切入点,对于天文发烧友来说,这部内容精简、分门别类、句读清晰的《天文典》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阅读价值。    

匠心独具的选题、深耕作品的作者、精心编校的文本赋予了获奖作品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作品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代表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来源:尚七网 2017.04.25    

原文: 上海交通大学《中华大典·天文典》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