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穿白大褂她们依旧是“守护天使” 活重收入低

14.06.2016  12:54

  

  陈娟英敬老院养老护理员正在喂老人吃饭。陈逸君摄

  在陈娟英敬老院里,看不到身穿白衣的医生护士,倒是一群粉色着装的中年阿姨,每天热闹地穿梭于一个个房间,与老人嘻嘻哈哈地说笑,握着老人的手打趣……她们是养老护理员,负责老人们每天的生活起居。

  敬老院里有些老人身体虚弱,饿了也不喊,疼了也不哭。没有子女陪伴的老人孤零零地生活在敬老院,护理人员成了他们在这儿唯一的亲人。这群“守护天使”悉心照料陪伴老人,让他们有尊严地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做着最苦的活,奉献着最无私的爱,承受的却是他人的冷眼,体验的是拮据的生存困境。”院长助理曹慧敏心疼她们。社会的偏见、微薄的收入成为养老护理人员心中抹不去的痛。

   请不要对护理员呼来喝去

  她们有专业也有经验,做的都是那些子女应该做的事情。

  廖怀秀坐在窗边,轻轻吹着碗里的菜粥,“阿婆尝一口,不烫了。”老人注视着廖怀秀,不自觉地张开了嘴。一勺一勺温柔地递送,老人心满意足地吃下了一整碗粥。

  45岁的廖怀秀是陈娟英敬老院的护理组长,别看现在的她脚下生风、干活麻利,“老宝贝”们个个被她哄得服服帖帖,20年前,她刚来敬老院时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番场景。

  廖怀秀至今都记得,刚来的那一周,她睡不着也吃不下。“几次夜里把枕头都哭湿了,吃喝拉撒睡样样都要亲手伺候,就算是自己的父母都不曾这样服侍过。

  一边是委屈,另一边老人和家属的失态又让廖怀秀感到害怕。“老人不肯走路,我只是想顺手拉他一把,他便扬起手重重打在我的脸上。”捂着红肿的脸,廖怀秀的眼泪直打转,“阿叔你为什么打我啊?”“让你再赶我走,打的就是你!”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家属来探望老人,觉得老人身体状况变差了,就将怨气全都撒在护理员身上。有的是言语上的肆意责骂与羞辱,有的则上升到肢体上的冲突。

  “几乎身边每个姐妹都遇到过被打、被抓,甚至被咬的情况。当她们哭着来找我诉苦时,我会告诉她们不要有怨气,老人绝不是故意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家属心里也有苦楚,你们要多理解他们一点。

  “很多人认为护士是高尚的职业,而护理员就是干脏活累活的。”在曹慧敏看来,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养老护理员所需要的专业性,甚至不亚于医院护士。老年人噎食、呛食了,需要护理人员捶背、抠食;从饭量、大小便的情况,护理员可推断老人的身体状况;心脏病发作时,最基本的抢救措施他们烂熟于心;瘫痪的老人要如何抱起,从床上挪到轮椅上的简单动作也大有讲究。随着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趋专业化、多元化,除了生活护理技能必须过硬,心理慰藉、寓教于乐、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等,也逐渐成为养老护理人员所要掌握的“必修课”。

  “请不要对护理员呼来喝去,她们有专业,也有经验,做的都是那些子女应该做的事。”曹慧敏的神情严肃而凝重。

   新手难招募熟手不断流失

  养老护理员队伍青黄不接,成为沪上养老机构的普遍问题。

  闵行区浦江镇一户村民的大平房里,层层隔断围出一个15平方米的空间。廖怀秀一家就“蜗居”在这里。这是她勉强能负担得起房租的地方。

  廖怀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收入在3300元左右,水电煤加房租每月1000元,伙食费1000元,再加上给父母、公婆,以及上大学的女儿的生活费1000元。“如果没有意外,刚好够用。”这份收支相抵的工作,对她的同道们难言吸引力。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护理员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再加上还常受老人、家属的指责,要想招聘到年纪轻、文化层次相对高的护工几乎不可能。廖怀秀说,这几年自己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熟识的小姐妹走了一批又一批。“在上海立足不下去了,与其忍辱负重,不如回家种地。

  一面是新手难招募,一面是熟手不断流失,养老护理员队伍的青黄不接,成为沪上养老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

  养老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队伍建设一直是个难以破解的“”。2015年末,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435.95万人,预测2020年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达540万。与之相对应的养老护理队伍却存在着人员数量不足、从业人员缺口较大,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以陈娟英敬老院为例,现有的64名护理员中,平均年龄49岁,其中50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45%,40岁及以下的仅占总人数的9%。其中95%来自外省市,90%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尽快改善,再过几年就会出现‘小老太护理老老太’的局面。后继无人,还有谁能来照顾这些老人?”养老机构也努力过,院领导曾想到通过提高老人入住费用,以改善员工待遇,但是这条路并不畅通。

  入住老人的床位费(管理费)自199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0元,从没调整过,护理费也整体偏低。”她告诉记者,目前,敬老院入住老人的护理费最低为1300元,最高为3100元,平均护理费用仅每月2485元。

  此前,陈娟英敬老院采取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收费方式,对于住院时间长的老人,按照当年的物价采取“缓慢递增”的收费方式。然而,随着老人年龄增长,护理难度也逐年加大,“老办法”只会让养老机构不堪重负。冯雷蓉老人进院时只有72岁,生活完全能自理,护理费每月300元。现已90多岁高龄的他,已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经几番调价,他目前的护理费仍只有每月1300元,享受的却是专护照料。

  曹慧敏告诉记者,类似冯老伯这样月护理费仅1300元的,敬老院里还有12人,而这样的结算方式同样存在于其他公办性质的养老机构中。由于考虑到居民收入、政府资金投入、入住老人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政府对于公办养老机构的调价管控,显得更为谨慎。

  那么,用人单位为员工投入的成本又怎样呢?曹慧敏坦言,敬老院每年用于护理人员的成本在6.4万元左右,成本投入并不低,只是近一半投入都用于职工社保费用的缴纳,最终实际能进护理员口袋的收入每年只有3.4万元。“养老机构毕竟不比学校、医院职工收入来得高,本就是低收入群体,且面临着较大的人员缺口。我们盼望政府能在缴纳职工社保费率方面对自收自支性质的养老机构做出适当的政策倾斜,让我们机构的负担轻一点,也让护理员的口袋‘厚’一些。

   上岗证仍是招录基础门槛

  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的人才进入市场,其劳动力价值并未很好体现。

  同样堪忧的,还有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性。2015年,本市基本形成一支由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居家养老护理人员、老年护理机构护理员等组成的近5万人的养老护理队伍。其中,具有上岗证的占60%,而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仅占27%。

  针对养老护理服务人员技能弱的“痛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从去年起对本市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对于养老机构招用持有养老护理员初级、中级、高级等级证书的护理员,分别按持证人数乘以本市上年度最低工资10%、15%、20%的标准给予养老机构奖励补贴。

  提供补贴,是时下政府能想到的一种直接对策。除了补贴给所属供方的养老机构,补需方的政策也已酝酿出台。自今年5月1日起,市人社局将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从原来的50%上调至80%。按规定,凡经认定在本市从事养老护理的从业人员,参加养老护理、养老护理(医疗照护)、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等养老护理相关职业工种的岗位、专项能力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成绩合格的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费补贴。

  以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为例,原来1780元的培训费按照80%的补贴计算,成绩合格的个人只需自费356元就可完成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上海市养老护理培训中心主任丁磊告诉记者,自补贴标准上调后,前来参加培训的人数明显增加,自主报名参加培训的人也多了不少,这一政策能鼓励更多养老护理人才参与技能培训。

  培训让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而这样的“提升”是否会在养老护理员的薪酬待遇中有所体现呢?答案并不乐观。

  记者走访本市多家养老机构发现,多数机构在招收护理人才时,关注点依旧放在对方是否持有上岗证这一基础门槛上,对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是养老护理相关职业工种岗位的培训经历,关注度并不高。

  “很多养老机构都招不到人,只要你具备基本的资质,单位一般就录用了。而有的人虽千辛万苦参加各种培训,可有的机构考虑到用人成本,以及固有观念认为干这行不需要技术,即使专业背景强也未必录用。”业内人士所说的这种现象,存在于不少养老机构中,这些机构的用工标准大多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否愿意为了吸纳优秀的人才而加薪,最终还是由机构自主决定。

  记者了解到,本市目前尚未制定与养老护理人才专业资质相对应的薪酬等级制度。“前端”通过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吸引更多养老护理人才主动提升专业技能,但问题出在“后端”,当这些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的人才进入市场,其人力资本、劳动力价值并未得到很好体现。养老护理的“优等生”在与其他普通学生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

  “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应当与其学历、专业资质、工作经历等多方面因素挂钩。”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薪酬等级制度能够建立起来,各养老机构在用人时就有据可依。对养老护理人才来说,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提升护理行业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这将是对其能力与付出的最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