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0个乡土文化符号出炉 大白兔奶糖等上榜

25.12.2016  14:06

原标题:上海百个乡土文化符号出炉

  东方网12月25日消息:上海,即便跻身国际都市之列,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总需要一片可回望的乡土、一份可寄托的乡情。经过5个多月的市民投票和专家评审,上海100个乡土文化符号近日出炉。其中,既有5500年前的广富林古文化遗址、700年前的枫泾致和桥、100年前的淮海中路,勾勒出上海的城市文化脉络;又有大白兔奶糖、上海本帮菜、海派旗袍,汇聚成一个生动接地气的上海……种种文化符号串联起来,让人们看到上海文化的不同侧面。

  不少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乡土文化不是应该属于乡村吗?为何上海要开展此类评选?关于“乡土文化”的定义,专家们在评选开始前也经历几番探讨。民俗学家陈勤建认为,乡土文化不仅仅指乡村文化。有学者提出,“乡土”即“本乡本土”,指的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长期积淀并不断发展,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总和。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同样有着本地区独特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符号蕴含的是上海人的生活之源、精神之根。

  在业内专家看来,此次上海市民文化节进行的乡土文化评选,是对上海本土“文化家当”的一次发掘、梳理和提炼。评选出来的100个乡土文化符号分为名胜史迹、景观地标、海派人文三个类别,这些符号如同上海的文化关键词,拼接成上海印象。其中,名胜史迹和景观地标在入选的100个乡土符号中占比逾70%。历史学家熊月之说,这是因为它们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你想到上海就会想到这些东西,想到这些东西就会想到上海。因此,不可能没有黄浦江、南京路、城隍庙、徐家汇……这些符号都与上海血肉相连。

  记者注意到,和其他地方很多类似的评比不同,此次上海评出的乡土文化符号,不是束之高阁的博物馆式遗产,大部分到现在还有很强的生命力。比如,作为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石库门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前后,石库门占当时上海住宅总面积六成以上,承载了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如今,仍有很多人还住在石库门房子里面,而通过改造,这些老式建筑还焕发出新的生机。再比如本帮菜,不仅每户人家平日会吃,而且还在不断推陈出新。

  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还在于,可以吸收各种外来的文化,其过程决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将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结合,融合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乡土文化,也就是上海的文化。

  “正是这样的个性让上海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城市。所以对于自己的‘文化家当’,上海市民应该有十足的自信。”上海市民文化节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萧烨璎说,乡土文化蕴涵着这座城市的起点,市民文化节鼓励市民去发掘上海的乡土文化符号,其实是希望人们暂时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下来,去回望这座城市的传统。